当前位置:首页 >> 广角河南 >> 寻根 >> 正文
社科院确认“曹操墓” 今日公布专家认定九大证据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0-1-14 来源:中新网 点击次数:

  第二,墓葬规模与其身份相符。此墓葬与同期墓葬相比,规模宏大,气势不凡,结构复杂,埋葬较深,仅其墓道都可略见一斑,其墓道长近40米上口宽近10米最深处达15米。从宽度上说是已被认定为北齐开国皇帝高洋的湾漳大葬的两倍还多,长度也多出10米,为王侯级的,与其身份相符,整个墓室深达15米,符合曹植在其在其诗中描写的。

  第三,墓葬地面情况符合《终制》。建安23年(公元218年)六月,定下《终制》曰,因高为基,不封不树。此墓葬所处位置海拔107-103米,比三公里之外的固岸北朝墓地海拔高出整整10米,符合其因高为基的要求。此次发掘墓室上面未见封土,更没有找到其立碑迹象。完全符合其《终制》上不封不树的要求。

  第四,文献资料记载高陵的位置。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建安23年,六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的祠西原上为寿陵。”

  西门豹祠位于邺城故城西,漳河南岸,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其故址尚存,现为一高台地,高出地面约2到3米,其上为一东汉至南被朝时期的遗址。在这里的地面上至今还散落着不少东汉、东魏、背弃时期的建筑,比如庙宇、宫殿等等。

  据《水经注》浊漳水条记载:漳水由东经武城南,漳水由东北经西门豹祠前,此东侧有碑隐起,为字祠堂,东头石柱了明曰:“赵建武中所修也”。这是目前我们所知西门豹祠中较早的一个,它的建造年代是在赵建武年间,也就是在公元335年至348年。此勒柱现在存放在临漳县文物保管所。

  唐代《元和郡县图志》的相州邺县条中明确记载:魏武帝西陵在县西30里,同书还记载有,西门豹祠在县西十五里,现在大墓所处的位置,西高穴距邺城14.5公里,因此,其位置相符。这是我们根据卫星图片进行地图测量,是直线距离。这是西门豹祠遗址,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面有宋代、清代、明代的石刻。这是西高穴大墓的位置。

  第五,附近出土文物的旁证。1998年4月,西高穴村村民徐玉超在村西的小方池地里起土地时,挖出了后,召开建武11年,公元345年,大仆卿驸马都尉,一鲁潜墓志,墓志上记载的墓主人去世的年代距曹操去世时仅125年,唐代时魏武帝曹操高陵的陵园还是十分清楚的,那么和它相距100多年的鲁潜墓志所记载的资料应该是非常可靠的。

  六、称谓相符。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建安18年,五月丙申,天子策命(曹)公为魏公。建安11年年夏四月,天子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他病死后,曹丕袭魏王位,因为曹操封国为魏,故称魏武王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同年十月,曹丕代汉自立,建立魏朝,追尊其父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此后曹操的称谓为魏武帝,因此曹操的爵位先为魏公,再为魏王、再为魏武王,后为武帝,是一个脉络十分清晰的过程。魏武王是短暂时期的称谓。

  七、我们在发掘过程中出土的铭牌,其中刻有“魏武王”三个字的名牌共有7块,以刻有“魏武王常用挌虎大戟”的石牌最为完整,出土于墓的前室,但是由于其断开为两节,分两次出土,一节距南壁1.40米,距西壁3.75米,另一节距西壁2.70米,南壁1.15米,距墓底0.50米,位置明确,为我们考古队员亲手发掘出来,信息准确,是其身份认定的直接证据。

  另外的50多块石牌均出土于后室的南北两个侧室,其中除一块出土于北侧室外,余者全部出土于南侧室,位置集中,有的直接压在漆木,我们挖的位置都没有变。专家指其具有潜册的性质。

  八、遗骨。

  九、出土物与其遗令薄葬相符。此墓葬虽规模宏大,但是所出土的陶器都是素面陶,器型偏小,做工粗糙,符合曹植在书中所说的鸣器无饰,陶素是嘉的记载。其随葬的金器都是生前衣物上所用之物,并未有为其入葬而特制的金玉器只有器圭和璧等礼器,均为石质,符合其在遗令中所规定的。

  综上所述,通过对此墓葬的形制、规模、出土文物,结合鲁潜墓志和西门豹祠等的相互位置,以及历史文献有关魏武帝陵位置的记载,专家们初步认定,此墓的主人就是魏武帝曹操,此墓葬就是魏武帝曹操的高陵。

发表评论: 】 
(作者: 责任编辑:王艳)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