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角河南 >> 寻根 >> 正文
《粮食大辞典》考证出寿司源于中国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0-1-7 来源: 点击次数:

    我国第一部粮食百科全书《粮食大辞典》首发仪式5日上午在河南工业大学莲花校区举行。《粮食大辞典》的编撰工作历时四年,国家粮食局组织河南工业大学等14个单位的200余名专家参与。辞典共收词汇近7600条,总字数近200万,全面反映了国内外粮食发展的整体水平。

《粮食大辞典》考证出寿司源于中国

    大辞典中一条关于“寿司”的词条解释引发了现场学子们的兴趣,“原来日本有名的寿司来源地竟是中国啊。”

    大辞典解释:寿司(sushi),以米饮为主料,加上肉、鱼和蔬菜等制成的食品,源于中国,公元200年后汉年代已开始流传。公元700年左右传到日本,作为旅行的口粮。公元1700年,寿司才在日本广泛流传,成为一种普遍的食品……(大河报)

  资料:寿司亦作「鮨」,该字源自于中国。这个字首先出现于公元前3至4世纪的中国辞典《尔雅.释器》,其中记载「肉谓之羹,鱼谓之鮨。」意指肉酱叫羹(也叫醢,hǎi,ㄏㄞˇ),而搅碎的鱼肉叫鮨(qí,ㄑ-ˊ)。

  寿司的另一写法「鮓」出现在五百多年后,公元2世纪中国汉朝的另一本辞典。刘熙的《释名.卷二.释饮食第十三》中记载「鮓滓也,以盐米酿之加葅,熟而食之也。」意指鮓滓是种用盐、米等腌制,让鱼肉发酵后剁碎,煮熟后进食。一百年后,汉字传到日本,鮨、鮓两字已混为一谈;中国也停止用米来酿制食品,到了明代,鮨、鮓更从中国菜中消失了。

  在公元200年即后汉年代,中国已开始流传“寿司”这种食品,在辞典中的解释为以盐、醋、米及鱼腓制而成的食品,宋朝年间,中国战乱频仍,寿司正好为逃难的充饥食品,而品种更多,由菜蔬类,鱼类,肉类,甚至贝壳类都有。公元700年,即奈良年代,出外营商的日本商派将寿司流传入日本,当时的日本人,用一些醋腌制过的饭团,加上一些海产或肉类,压成一小块,整齐地排列在一个小木箱之内,作为沿途的食粮。直到公元1700年,即江户年间,寿司才于日本广泛流传,成为一种普通的食品。

    在日本,「鮨」一字最早出现于718年的《养老律令》(Yōrōritsuryō)中,当中提及国民要缴付「雑鮨五斗」,不过这个「鮨」指的是甚么已无从稽考。虽然日文中也将寿司称为鮨或鲊,然而因日文常以自己的意思解释汉字,因此文字虽同,但两者是否指同一种食物则不能确定。

发表评论: 】 
(作者: 责任编辑:王艳)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