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角河南 >> 寻根 >> 正文
出土石牌“魏”字写法为认定新证据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0-1-15 来源:解放网-新闻晨报 点击次数:

    昨天上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北京举办“聚焦曹魏高陵”2009年度公共考古论坛。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安阳县西高穴曹魏高陵发掘主持人潘伟斌用了40分钟公布了九大考古判定证据,另外一些权威考古专家也现场介绍了可以印证是曹操墓而此前被忽视的一些考古细节。不过,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表示,虽然目前可以根据考古研究的方法初步断定河南省考古队的判定,但“还不能盖棺认定”,有很多工作要做。(晨报驻京记者彭晓玲)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安阳县西高穴曹魏高陵发掘主持人潘伟斌公布了专家认定此墓葬为曹操墓的九大证据,包括:此墓葬为多墓室砖室大墓,主墓室为四角攒尖顶,和洛阳发现的曹魏正始八年大墓墓顶形状相同;此墓葬与同期墓葬相比,规模宏大,是王侯级墓葬,与曹操身份相符;墓葬地面情况符合曹操定下的《终制》,此墓葬所处位置比三公里之外的固岸北朝墓地海拔高出10米,符合“因高为基”的要求,此次发掘墓室上面未见封土,更没有找到立碑迹象,完全符合《终制》“不封不树”的要求;符合文献资料记载高陵的位置;称谓相符;发掘过程中出土的铭牌,其中刻有“魏武王”的名牌共有7块,是其身份认定的直接证据;出土物与曹操遗令“薄葬”相符;墓葬中发现的男性遗骨年龄为60岁左右,与曹操去世时年龄相符;附近出土文物的旁证。

  “魏”字写法为认定新证据

  昨天,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专门从事古代铭刻研究的专家赵超从出土石牌的一些细节上论证石牌不可能是伪造。

  赵超说,除去考古挖掘的证据,曹操墓出土的石牌可以从书体、刀工和文字形体及里面出现的文词特点等多方面协助对于墓葬年代做判定。比如,墓中出土的石牌等文字写法是隶书,与汉代木简上出土的隶书比较,写法与其是基本相似的。

  赵超又举例,石碑和石枕上所刻魏武王的“魏”字和现在的“魏”字写法不一样。是在“委”和“鬼”中间加了一个“山”字,这是秦汉时期大量出现的标准写法,可以从湖北云梦出土的五帝秦简里看到类似写法。不过这种写法持续时间不长,大概在魏晋以后就改变了。北朝时期出土的书写材料里,“魏”字就把“山”字移到“鬼”字上面去了。再晚一点“魏”里面的“山”字就完全消失了。赵超表示,通过“魏”的写法,能够把它的时代判定在东汉到魏晋时期。

  DNA鉴定身份存诸多困难

  DNA究竟能不能鉴定曹操的身份?对此,社科院古代人骨鉴定和人类学研究专家张君表示,曹魏高陵中出土的男性个体人骨材料保存太差,并不能提供DNA分析所需要的理想样本,试图通过骨骼DNA测试推断是否为曹操的可能性不太大。

  张君解释,若活体做DNA,大部分或者几乎所有的遗传物质的信息都能提取,但人死后其DNA分子会很快降解,遗传物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减少。目前做骨DNA分析,在亲缘关系分析上一是用线粒体DNA探母系遗传,一是Y染色体DNA探究的是父系遗传。而Y染色体现在主要用于性别鉴定,探究父系遗传是比较困难的。

  张君说,除了DNA本身特征带来的分析上困难以外,骨NDA分析本身对人骨材料还有要求。比如最好是保持出土时的状态,马上由专门人员提取,而且不能用水清洗,否则很容易被污染。

  比较遗憾的是,曹魏高陵出土的男性人骨材料是在泥里面捞出来的,还被水洗过。另外,因为多次盗墓,已经不能排除古代和现代人的DNA污染。另外,寻其后代已难以确保其身份的可靠性。再加上目前国内对古代Y染色体DNA的分析在技术上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因此,要想由此推断墓主人是否为曹操,可能性不太大。

发表评论: 】 
(作者: 责任编辑:王艳)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