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角河南 >> 寻根 >> 正文
郑州碧沙岗公园的来历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08-11-4 来源:河南日报 点击次数:

 市民休闲好地方 绿树阴里碧沙岗

  1928年修建碧沙岗陵园时,负责筹建的许骧云说:“你们不要看碧沙岗现在远离郑州城区,但再过几十年之后,郑州的人口可能发展到一二百万,那时候这碧沙岗就成为城市中心了。”果不其然,如今的碧沙岗公园及其周边地区早已成了名副其实的闹市。

  碧沙岗从陵园变成公园是在上世纪50年代。1956年,郑州市政府决定将碧沙岗辟为公园。1957年,碧沙岗公园正式向游人开放。

  “文化大革命”时,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郑州市的金水区、二七区、中原区要各有一个公园。当时嵩山路以西是中原区,没有公园,就把碧沙岗划了过去,改名为“劳动公园”。值得一提的是,“劳动公园”4个字是郭沫若老先生亲笔题写的。

  “文化大革命”以后,碧沙岗公园重修了大门,又恢复了原来的名字。据传郭沫若题写的“劳动公园”的牌匾如今还在郑州,被一个“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人收藏起来了。

  我到碧沙岗采访那天,恰逢下雪。一进公园,眼前是一派热闹欢快的场面:老人们有的舞剑,有的唱戏、唱歌,京胡、板胡拉得韵味悠长……

  一座亭子外面,有位老人正眯缝着眼,坐在那里如痴如醉地用京胡拉着一曲二黄慢板《钓金龟》。亭中的3位老人有的拉有的唱,还有一位在旁边敲着梆子。唱戏的老太太头上已冒了汗,一段《穆桂英挂帅》正唱得荡气回肠。

  亭中央立着一块汉白玉石碑,正面刻着“碧血丹心”4个大字,正是冯玉祥将军亲笔所书。石碑背面刻的是冯玉祥将军撰写的《阵亡烈士纪念碑碑文》:“……冒白刃,涂肝脑,一战而定湘鄂,再战奄有长江,以至合围齐鲁,观兵幽燕,收南北统一之功,皆三民主义使之然也……回忆南口之战,严垒待敌,肉搏冲锋,数月相持,伤亡逾万。然一旦下令进迫,犹能鼓其余勇,斩将搴旗,无或馁怯,以饥疲之躯,与雪地冰天争一日之命,艰苦备尝,精神益厉……帝国主义者尚高睨阔步,横掠我领土,惨戮我人民,凡我中华民族,靡不引为大耻,此耻一日不雪,恐先烈之灵亦一日不安……”

  碑文朴实无华,但掷地有声,力透纸背,今天读来,仍让人热血沸腾。

  陪同我采访的刘 彦老人是碧沙岗公园的元老,他60年代初调到这里工作,直到退休。据他讲,关于这块“碧血丹心”汉白玉石碑虽是原物,但上面的字却是后来重新刻的。“文化大革命”期间,郑大附中一个红卫兵在武斗中被打死,红卫兵们要为其立碑,到处找不到石碑,就把这块石碑搬走了。他们将原有的碑文磨掉,刻上新的内容。“文化大革命”后,碧沙岗公园又把这块石碑找了回来,再次把上面的碑文磨去,重新恢复了原来的碑文。经此一番折腾,这块纪念碑变薄了许多。

  建园初期,碧沙岗树木茂密。尤其是北门附近,两米内就有一棵树,所以鸟也特别多,树下鸟粪成堆。当时这一带还很偏僻,每到傍晚时分,麻雀、乌鸦叫声一片,园内一团漆黑,挺吓人的。不得已,公园就砍掉了一部分树木。

  冯玉祥平生最爱种树,有“植树将军”的美称。如今碧沙岗公园西侧西花园酒店门前那棵洋槐就是冯将军亲手种下的,它也是碧沙岗公园里最早的一棵树。但现在,这棵树已经不属于碧沙岗了。

  冯玉祥经常告诫部下:行军打仗不许损坏树木,驻扎操练不许在树上拴马。在河南驻军时,他立了一条规矩:马啃一树,杖责二十,补栽十株。

  冯玉祥在遗嘱中说,他死后要焚成灰,扔到太平洋。如果国内民主和平,那就把骨灰深埋六尺种树,不要白白地浪费了。树长成后,好给学校和图书馆做桌椅用。他在徐州驻军时,曾作诗一首: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这首霸道的打油诗足以证明,“植树将军”的确名不虚传。

  上世纪40年代刘汝明建的那座“抗日烈士纪念碑”,“文化大革命”时被毁掉了,只留下一个塔形的底座。1994年,在“抗日烈士纪念碑”原址上建起了“北伐战争纪念碑”。这座纪念碑碑身高近18米,正面是聂荣臻元帅题写的“北伐阵亡将士永垂不朽”10个金色大字。纵跨碑体的浮雕,由北伐军将士群像组成。今天,从北大门进碧沙岗公园,这座纪念碑是最醒目的建筑。

  烈士祠是碧沙岗公园里的主要建筑,前后两个大院,左右两排廊房,占地4000多平方米。解放后,郑州市博物馆就设在烈士祠里面。几年前,市博物馆迁走,这里成了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办公地点。

  烈士祠南面是一片开阔的草地。刘 彦老人说,南面这一大片全是北伐阵亡将士的墓地。草地的西南部原来有一个露天剧场,如今已经被扒掉。上世纪60年代初建这个剧场时,挖出了成堆的白骨,后来都运到郑州南郊的烈士陵园去了。

共4页  1 2 3 4
发表评论: 】 
(作者:许笑雨 责任编辑:张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