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氏无悔守陵园 将军有义常探看
碧沙岗陵园建成以后,冯玉祥在郑期间,每逢星期日必到烈士祠“行致祭礼,并到墓园躬自添坟”。冯将军演讲、训话时,每每以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盛赞北伐阵亡将士的献身精神,他说:“此辈英武健儿,虽暂埋于黄沙碧草,然日后威名万里,青史千秋。”冯玉祥还要求所属部队,只要到郑州必须到碧沙岗祭奠烈士,以“激发革命情绪”。
冯玉祥要求碧沙岗的管理人员在空隙地段多种些柿树、李树、桃树,少种柏树和柳树,树间还可以种粮食和萝卜。许多次,他动情地说:“退休以后我就在这里看书、写字、看坟,死后也葬在这里,和好兄弟们朝夕相处。”
爱护兵士是冯玉祥将军的一个显著特点。1920年前后,冯的军队在焦作时,士兵每月的军饷是3元银洋。多数士兵平时都把军饷存放在司务长那里。春节前,冯玉祥要求士兵都把钱寄回家里,并向父母写一封拜年信。在每一封信后面,无一例外地注有一句“侄冯玉祥问候”,并加盖有冯的名章。
墓地建成以后,冯玉祥专门派心腹常年看管。守墓的人叫葛心田,曾和冯同班当兵。因葛年长几岁,冯玉祥常以“老大”相称。1949年以前,葛家一直住在碧沙岗陵园中。葛家在陵园西南角盖了10余间房,建了一个小院,开垦荒地,种了些粮食和蔬菜,自给自足。1956年,也就是碧沙岗被辟为公园的那一年,葛心田老人寿终正寝。
葛的儿子葛绍武今年已经77岁了,就住在郑州,他还清楚地记得当年见到冯玉祥的情景:
当时冯先生已经是南京政府的副委员长了,我那年才10岁。有一天,先有个人骑着马来找父亲,父亲还没迎到大门,冯先生已经走进来了。他身材魁梧,穿着一件黑大衣。同他一起来的还有阎锡山、宋哲元、张自忠等。保护他们的手枪队有100多人,戒备森严。我一直随父亲和他们在一起。当时烈士祠堂被郑州市第一行政区农林试验学校占用,可能是正在放寒假,门打不开。有人提议把锁砸了,冯先生马上制止:“不行,撬门砸锁是小偷行为,从门缝看看就行了。”到墓地祭奠时,冯玉祥哭了。他用手绢擦过眼泪,又从卫兵手里要来一把锨,给坟墓添了土。中午,阮专员亲自带人抬来几个大食盒。冯玉祥说:“这么多人,咋够吃?抬回去吧!”随后,他们几个带了贴身随从到我家吃饭。当天吃的是窝窝头、小米粥和咸菜丝。冯玉祥边吃边风趣地说:“吃饭还是家常饭,穿衣还是粗布衣。蛮好,蛮好。”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临走时,冯先生给我家留了几十元钱。他们走后,父亲说:“这饭不对阎老西的口味。冯玉祥、张自忠吃得很香,阎锡山把一个窝窝头掰成了4块,只吃了一块。”
抗日战争结束后,冯玉祥的旧将刘汝明被南京政府委任为郑州绥靖公署副主任,率部驻开封一带。为了纪念第29军抗日战争时期阵亡的高级将领佟凌阁、赵登禹、张自忠以及积劳病故的原29军军长宋哲元,刘汝明在原有的3座亭子旁边又建了两座亭子。5座亭子的前方另建了一座纪念塔,正面镌刻着“抗日烈士永垂不朽”的字样。但东边的那座亭子建成后不久就毁于战火。
布衣将军冯玉祥 没有冯玉祥就没有碧沙岗。
冯玉祥是安徽巢县人。清末入淮军当兵,曾任河南督军等职。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锟政府,驱逐清逊帝溥仪出宫,并电请孙中山北上。1926年秋冯玉祥在绥远五原誓师,率部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冯玉祥一度附和蒋介石、汪精卫清党反共。1930年冯玉祥联合阎锡山、李宗仁等举兵反蒋,失败后下野。九一八事变后,冯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48年9月1日,因轮船失火,冯在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途中于黑海遇难。
老百姓称冯玉祥为“布衣将军”,他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1924年冯玉祥与李德全结婚,喜宴上每桌都是四菜一粥,四菜是素炒豆腐、炒鸡蛋、肉片炒白菜和半只烧鸡,一粥为小米粥。当吴佩孚为庆寿大摆宴席之时,冯玉祥送去一坛清水。
冯玉祥规定,只许上级给下级送礼,如慰问品、奖品等;绝不允许下级给上级送礼。在他管辖区域内的各级官署,一般都写有这样的对联:“万分廉洁只为小善,一点贪污便是大恶”。
“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要阔。只求为民,只求为国。奋斗不懈,守诚守拙 ……”这是冯玉祥写的一首诗,题目是《我》,镌刻在他的墓园的一座石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