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角河南 >> 寻根 >> 正文
郑州碧沙岗公园的来历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08-11-4 来源:河南日报 点击次数:

  土岗有幸埋忠骨 万千英灵眠绿城

  提起碧沙岗,郑州人首先想到的是公园,虽然不少人知道碧沙岗的前身是一座陵园,但真正能够说清碧沙岗来龙去脉、历史沿革的,恐怕不多。

  碧沙岗公园的前身是冯玉祥将军建造的北伐阵亡将士墓地。

  1926年7月,广东革命政府出师北伐,官兵们浴血奋战,所向披靡,不可一世的吴佩孚一败涂地,仓皇退守中原。原本在东北老家坐山观虎斗的奉系军阀张作霖见有机可乘,马上派张学良、韩麟春率10万大军南下,妄图“渔翁得利”,霸占中原。奉军1927年2月下旬强渡黄河,逼近北伐军。当年5月,北伐军与奉军主力在河南的西平、上蔡、临颍一带展开决战。

  为策应北伐战争,冯玉祥将军于1926年9月成立国民革命联军,就任国民革命联军总司令。当时,冯玉祥接受了共产党人李大钊“出兵西安,会师郑州”的建议,首先平定了陕西、甘肃,救出被长期围困的杨虎城部,随后兵出潼关,直驱中原,连克洛阳、巩义、郑州、开封,一路势如破竹。

  1927年6月1日,冯玉祥与北上的北伐军在郑州胜利会师。冯玉祥出任河南省政府主席。之后,冯玉祥率国民革命联军继续东征,转战山东、河北,收复北京、天津。

  东征胜利,战事稍息。1928年春,为了安葬历次作战中阵亡的官兵,冯玉祥先后拨款20万元,责成交通司令许骧云建造北伐阵亡将士墓地。

  在当时郑州以西4公里处,有一个黄土岗,系梅山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的尾端,当地人叫它白沙岗。这里常年风沙弥漫,形成高低起伏的沙丘。因为种不成庄稼,附近村民只是在岗上种些树木防风固沙。在这里建墓地,不占用老百姓的耕地,正合冯将军的心意。于是许骧云在此一次购地400亩,用于建造陵园。

  1928年3月,陵园动工,当年8月竣工。冯玉祥取“碧血丹心,血殷黄沙”之意,将陵园命名为“碧沙岗”。

  如今我们看到的碧沙岗公园北大门是1979年重建的。陵园最初建成的时候,北面的大门有3个,城堡式一字排开。中间正门巍峨雄伟,门头正面有石刻的“碧沙岗”三个金字,左下角是“总司令冯玉祥题”的字样。大门北邻郑洛大路,在路北还有3面照壁,上写“国土至上,民族至上”、“力量集中,意志集中”等标语。后来,这些标语随着政治形势的不断改变而改变。“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冯玉祥亲笔所题的“碧沙岗”三个字是地地道道的“四旧”,理所当然该被砸掉。可因为它太高了,所以才免遭厄运。

  冯玉祥是三民主义的信徒,当年他主政河南时,曾把郑州的庙李村改为中山村,大孟寨村改为三民村,五龙口村改为五权村。这些名字都没有长期存在下去。但他给陵园起的这个名字“碧沙岗”却长久地保留了下来。

  据介绍,“碧血”典出自《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传说春秋周敬王时,大臣刘文公手下的大夫苌弘,在蜀被人杀害(一说是剐肠自杀),他的血被人藏起,三年后化为碧色的玉石。后来人们就称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洒下的鲜血为碧血。清末革命家秋瑾在《对酒》中,写下了“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名句。李大钊先生《警告全国父老书》中也有这样的句子:“出其丹心碧血,染吾皇帝以降列祖列宗光荣历史之末页。”

  碧沙岗北伐阵亡将士墓地建成之时由4部分组成。陵园中部是烈士祠,分南北两殿,红墙绿瓦,气象庄严。烈士祠里悬挂着各种纪念的匾额,存放着刻有烈士姓名的铜牌和记载烈士功绩的金册、碑记等。祠堂之前是中山公园,由民族、民权、民生3座亭子以及水池和石桥组成。祠堂后面是开阔的烈士公墓,每墓间隔两米,纵横成列。烈士公墓的东南是民生公墓,安葬着官兵的眷属。烈士公墓与民生公墓之间设界石相隔。

  冯玉祥将军曾计划将碧沙岗公园进一步扩建,他在《碧沙岗怀旧》一文中透露,希望在烈士祠左侧建一所残废军人疗养院,“其筑式与政府各部同样华丽舒美”,右边分男女各盖一所烈士孤儿学校。

  冯玉祥的愿望最终没能实现,应该与时局有关。1928年末,冯与蒋介石的矛盾激化,蒋、冯、阎大战开始酝酿。风云突变,碧沙岗的再建工程自然就顾不上了。

共4页  1 2 3 4
发表评论: 】 
(作者:许笑雨 责任编辑:张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