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360° >> 正文
世界上独一无二“人让牛”的国家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09-2-13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点击次数:

  从十八世纪晚期的英国学者J·朗格首先研究图腾这种现象开始,一直到二十世纪,经过无数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学者的反复研究,“图腾”被确认为有如下四个特征:第一,“图腾”是一个原始集团的标志或徽号,认为同图腾的人们彼此之间有血缘关系;第二,部落或者这一群体把这种标志或徽号视为赖以生存的根子,图腾是初民信仰的旗帜,安全的保护神,行为预言者,同时又是社会秩序的基石、物质资料的赐予者,由此发展出了一套特殊的祭祀仪式;第三,不得随意亵渎、毁伤作为图腾的动植物或其它东西;第四,每个图腾集团都有关于图腾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是图腾信仰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9]。

  三、牛崇拜与现代图腾的关系

  以图腾的基本特征为依据,考察一下牛在印度的地位。在印度国大党举行的全民选举中,将母牛和牛犊印在宣传单上作为印度国家的标志,那些不识字的民众只需要画叉即表示选中国大党。牛已经成为这个国家的一种象征。在印度的落后地区,一名女子的价值往往连一头牛都不如,没有人虐待牛,不尊重牛的生命,但是很多童婚的女子遭到夫家的虐待,屡屡致死[10]。这虽然是印度的一大弊病,但从侧面也反映出牛在印度的特殊地位。很多人在提起印度的时候都不免会提及印度社会里“人让牛”的独特景观,牛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印度的代名词。从这一点上看,它同图腾的标志性作用是一样的,可以作为区分某一个特定群体的标志,只是牛所标志的集团与原始图腾所标志的集团的性质不一样,不再囿于血缘关系这种氏族圈子,而是具备了民族特征。

  印度教徒普遍对牛怀有一种敬仰心理,为了表示对牛的敬意,除了在向大神祈祷时,将神牛列于宗教场所并加以朝拜外,印度还有专门为牛祈福的节日。印度每年举行一次盛大的敬牛节——“波高”,以表示对牛的珍爱和崇拜。节日期间,人们用树叶和鲜花扎成的花环绕在牛的脖子上,并把牛角按个人喜好涂成五颜六色,还在牛角上挂上很多椰果和甜饼,然后手持装有各种颜色的圣水的瓶子,围绕着牛走三圈,边直走边将圣水洒向牛身,并在牛面前五体投地,俯伏膜拜四次。接下来由当地的老者或者僧侣牵着牛走过大街小巷,圣牛因不习惯牛角上的重物而不断地甩头,挂在牛角上的果品、糕点随之落地,人们便蜂拥而上,竞相拣拾,认为这些由牛碰触过的东西会给人们带来好运[11]。更虔诚的人则跪在过往的牛群所扬起的尘土中,用刚排出的牛粪涂抹自己的额头。牛四散后,人们还要打鼓念经送行。村庄里的医生甚至还收集牛蹄印下的尘土,并把这些土用于治疗方面。原始图腾具体的仪式情形已经无从考证了,但从边远少数民族中的遗存中可以捕捉到它的痕迹,很多少数民族也有专门祭祀的日子,但并不仅仅是在专门的日子或是在特殊场合才会朝拜图腾动物,在平日里每逢嫁娶婚丧,开始劳作或收获的时候也都要朝拜。从这一点上看,两者虽然欢庆的次数不一致,但乞福的态度是相同的,仪式背后所承载的人们的美好祝愿是一样的。

  印度教义禁止杀牛,食牛肉,这种禁忌已经深入人心。当有人批评饲养那些已丧失产牛和生育能力的老母牛的习俗时,印度人会回答说:“当母亲老了时你愿意把她送到屠夫那里去吗?”不仅印度教义如此规定,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法律辅助文件表明政府不主张杀生的立场。在印度,除了西孟加拉邦和喀拉拉邦外,所有其它地方的法律都是禁止杀牛的。而禁止屠宰奶牛则是印度宪法的明文规定。只养不杀的做法使得印度不仅拥有全世界数量最多的牛,大约一亿八千万头牛(包括五千万水牛),而且还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生病的、绝产的、无奶的、衰老的和残弱的牛。

  关于禁忌食用这一点还要说明的是它的变化。古代的以动物为图腾的祭祀仪式[12]上是严禁杀食图腾动物的,但在后来的发展中图腾食用禁忌已经比较松弛了,信奉图腾的人们在捉住图腾动物后,虽仍有敬畏但可以食用。如珞巴族虎氏族把虎视为男性亲属,不得随意猎杀。但随着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认识水平的提高,对动物的畏惧、崇敬心理逐渐淡薄,再加上食物不足,使神圣的图腾禁忌发生了变化,图腾禁忌逐渐松弛。珞巴族虎氏族凡猎到虎后,举行隆重的“索苗仁”或“达目巴”仪式后就开始杀虎吃肉了。[13]当然视情况而定,也有若干少数民族一直沿袭着葬掉死去的图腾动物而不食用的习惯。在现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遗址中,有不少动物骨骸,这其中不乏本氏族的图腾动物,这就说明在祭祀仪式中,很有可能是以氏族所尊崇的动物作为牺牲的,禁忌并不意味着绝对不杀生,虽然在大多数时候拥有绝对的约束力。

  在印度社会中也是如此,由于照顾不周及衰老死亡的自然规律,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印度牛死去,除了那些吃牛肉的密教教徒、穆斯林、基督徒和其它非印度教徒外,印度教低等种姓中的成员被允许吃腐肉形式的牛肉,牛的尸身就成为那些以腐肉为食的贱民们的财产,所以印度教徒并不是绝对不吃牛肉。至于屠宰牛的行为则是自始至终都存在的,笈多王朝皇帝斯干达笈多在公元465年签发了一道诏书,把杀死一只母牛的罪行等同于杀害一位婆罗门祭司的罪行。这就意味着当时有人敢无视禁食牛肉的禁规和不准向婆罗门复仇的禁规,吃牛肉或者用牛做利润买卖。近年来,因为西方疯牛病的原因使印度牛受到国际牛肉消费国的欢迎,2003年印度屠宰牛1450万头,占世界第四位,牛肉出口较之前两年翻了一番。印度制革业也很发达,几千家皮革厂遍及全国,从业人员上百万,年皮革出口近20亿美元。高额利润驱使下,走私、贩运、偷杀牛的事件层出不穷,印度有不少现实主义小说直接或间接反映了这一现实,如普列姆昌德的《戈丹》。

  不论是对待图腾动物,还是对待视为神灵的牛,只要是蛋白质的来源,就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食用的可能性,在生存压力或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任何禁忌都会有漏洞。牛,即便是现代印度人心中的图腾,也无法摆脱作为动物的本质。

发表评论: 】 
(作者:张烁 责任编辑:王艳)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