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独一无二“人让牛”的国家——印度
在印度,牛被当作神灵受到崇拜,这一特殊地位的确有其历史演变过程,其发展演变跟印度教在印度地位的兴衰消长密切相关;不仅如此,印度人关爱动物的行为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也是有迹可考的,它跟原始宗教不随意屠杀动物的禁忌有着相似之处。通过与原始动物图腾的对比,可以看到偶像动物崇拜是跨越时空的,它并没有随着现代文明的演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消失,在现今的社会中仍有其活动的舞台。毕竟,数万年以来,动物与人就共存于一个地球,今后也应将如此,人与动物应如何和谐相处这个话题值得再思索。
关键词:印度教;牛崇拜;动物图腾
众所周知,印度是牛的天堂。印度人在家中饲养牛,给牛起名字,同牛说话,用花环和绶带装饰牛。印度牛还被赋予了信步游走的权利,不仅可以自由自在地漫步于田野上,而且还可以走在高速路上,走在城市的街道上,浩浩荡荡地穿过闹市,汽车也要为它们让路,交通警对此也束手无策。由此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让牛”、“为牛是瞻”的景观。而这一独特景观的背后是印度独特的宗教和风俗习惯在起作用。
一、古代印度社会生活中的“牛”
印度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度,其中,印度教占主导地位,印度教徒的数量达到人口总数的80%,从绝对数字上看,印度教徒的行为方式就代表了印度社会的生活风貌。印度教徒崇拜牛,尤其视母牛为他们的圣灵,所以牛在印度人的社会中就具有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在城市,神牛可以自由自在地踱步于街头巷尾;在农村,神牛可以随便进入田间,它们饱食或践踏未成熟的庄稼却不受主人的驱赶。印度教徒严禁宰牛,既不能吃牛肉,也不能用牛皮制品。这样的现象在印度几乎随处可见,现在的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印度人喜欢牛这个特点,而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种类的牛都受到印度人的喜爱与崇拜,更不是全部的印度人都尊崇牛,将这一习俗放在历史长河中考察就可以非常清楚的了解到,牛一开始并没有受到印度人的喜爱,牛尊崇地位的形成过程是曲折漫长的。
公元前1800年,雅利安人进入了南印度次大陆,并在此后一千年统治着北部印度。依据现代考古资料,雅利安人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与牛马羊等动物相伴为生,同时还留下了印度教最早的圣书——《梨俱吠陀》。这部吠陀经最早记录了印度种姓制度中的“婆罗门”祭祀阶层、“刹帝利”武士阶层,“吠舍”商人阶层和“首陀罗”贱民阶层这四个不同的社会等级。从出现祭祀阶层这一点上看,印度教最早的雏形已经出现。由于这时的宗教受婆罗门阶层控制,所以这一阶段的印度教又可以称作婆罗门教。
现在流传下来的“吠陀”经典书中并没有关于牛崇拜的迹象。当时的雅利安人崇拜的是各种代表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神,有雷电和战争之神“因陀罗”、火神“阿耆尼”、天神“瓦鲁那”等等[1]。而婆罗门种姓的宗教职责之一就是在祭祀时选择什么样的牛采用何种屠宰方法,这说明吠陀时期的印度人既不禁食牛肉也不保护母牛。这与当时的经济生活方式有关,游牧民族的生活中,牛是主要的驯养动物,牛肉、牛奶及其奶制品都是可以吃的,牛有时还充当货币来流通。
但应当明确的是,吠陀赞歌和梵书中的论述是由“婆罗门”而作的,婆罗门属于当时的上等社会阶层,他们的论述自然不会顾及他们眼中低等社会阶层的人们真正的生活及情感,这些低等种姓的人在宗教生活中是被忽视的,或者说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没有宗教地位的[2]。而正是这些人却占据了雅利安社会中的大多数,也正是这大部分人终日跟牛马等动物打交道,从事生产劳动,牲畜几乎就成为他们个人财产的全部。从这个层面看,牛在他们的生活中所占有的分量是相当重的。据印度著名学者恰托巴底亚耶考证,吠陀文献中许多词汇的词根都是“牛”,这反映了当时牛与雅利安人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如“战争”一词原意为“争夺牛群”;“部落酋长”意为“拥有数百头牛的人”等[3]。
以上事实说明,最初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的宗教并不保护牛。但是,作为上层统治工具的宗教著作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形。实际上当时的广大劳动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离不开牛这种十分有用的家畜,牛已经成为他们基本生活的一部分。但在当时的印度,牛崇拜还没有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