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印度教中的牛崇拜
在印度教的教义内容中,牛是不可缺少的。首先,母牛与印度神学中的转回转生教义有关。从一个恶鬼轮回到一只母牛要经历86次转生的过程,再多一次转生的话,灵魂便可托生为人形。而一个杀了母牛的人的灵魂将要轮回到全程的最低一级,重新开始轮回生命。为了帮助一个所爱之人的灵魂走向拯救之旅,亲人们捐献钱财用于饲养印度神庙中的牛群。他们相信死者必须穿越一条火焰河,而他们的捐助会给予死者抓住一只母牛尾的权利,以使他顺利地游过火焰河。因此,正统的印度教徒在临终之前会要求得到一只牛尾巴。
并且,印度教认为神灵活在母牛之中,神学家们把一只母牛身体内的男神和女神的数量确认为3亿3千万。所以,印度人相信从母牛(或公牛)身体中出来的一切都是神圣的。在庆祝黑天神为牛的守护者的节庆仪式上,祭司用牛粪制成神的模型,将牛奶倒在神像的肚脐上,然后在庙中的地面上围绕着神像爬行。祭司们还制作一种神圣“蜜浆”,以牛奶、凝乳、黄油、牛尿和牛粪为原料,他们把这种蜜浆洒在或涂在偶像上和信徒身上,以示神圣;另外每天还要用新鲜的牛奶为神像沐浴。而神庙中的灯盏燃用的也是由牛油提炼特制而成的奶油。家庭主妇用干牛粪和牛粪灰来打扫,使他们家里的地面和炉灶得到仪式性的清洁。
不仅母牛,公牛在神话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印度教的主神之一破坏神湿婆的坐骑就是一头公牛,它被尊称为圣牛难迪(Nandi),湿婆经常骑着它巡游天庭。在遍及印度各地的湿婆庙前必有公牛雕像,多是卧姿,有的在石台之上,有的背上建有小亭,成为一个单独的小庙。雕像有石头的、有铜的,有一般本色的,有绘成彩色的,一律是雄健魁伟,栩栩如生。雕像上还常常挂满花环,分享到主神般的尊荣。
另一位主神黑天,慈悲和儿童之神,也是今日印度最流行的偶像,在印度教的神圣文献中被描述为一名守护牛群的牧童。在某些必要的场合需要拆除神像时,不容许人们用手去打碎,而是让一只牛犊去践踏,因为虔诚的印度徒认为黑天不会介意他心爱的动物去踩踏他。
现代印度虽然早已政教分离,但很多宗教信仰仍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对印度教徒来说,牛是主神湿婆的坐骑,敬牛如敬神,每头牛背上似乎都乘坐着湿婆神,巡视着印度大地,印度教的牛也因之被赋予了很多含义,于是就有说法称,印度人对牛的热爱就如同远古时代原始人的图腾崇拜一样,印度教的牛就是印度人的图腾,是古代图腾崇拜在现代的延续。图腾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主要特点之一,动物崇拜又是图腾崇拜的一种,而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动物崇拜逐渐退出了现代宗教范畴,但是,印度教却是一个例外,它将牛偶像化,牛崇拜与牛保护成为它的核心教义,印度教徒无一例外承认在他们心目中牛是圣物。
印度人对牛的举世无双的包容态度易使人联想到原始人对动物的尊敬崇拜,那么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如果有的话属于何种联系。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审明一下图腾的含义,“Toten”是个近代词汇,是印地安人阿吉勃瓦部落的方言,直译为“他的族”,就是指本氏族人奉为祖先的某种事物[7]。
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在追踪人类起源的过程中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部族中就流传着这种原始信仰,当时,先民们不仅把某一种动物或植物当作神灵来崇拜,而且把它们奉为自己氏族或部落的祖先。可以想见,先民们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对威胁自己生命最直接的动物感触最深,才会产生尊敬动物的观念,这是图腾的开始。后来气候及环境的转变使大部分原始人的生活方式由狩猎转化为定居,植物开始给人类提供了稳定的物质来源,则逐渐演变成图腾的一种。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的思维水平也不断进步,逐渐地摆脱了对动植物的盲目崇拜,人开始尊人为祖先,但此时图腾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并成为某一群体的固定称呼了,同时由于不断的交流融合,图腾开始摆脱单一性,出现了不少复合图腾物。世界上多数民族都曾经有过这种祖先崇拜,随着社会的发展,图腾的神秘色彩逐渐淡化。经济水平发展越好的社会,所保留的有关图腾的因素就越少。只是在很多落后的少数民族及地理位置偏僻的原始部落里,还可以看到清晰的痕迹[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