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古代帝王陵墓封土的沿革:封土形制是关于帝王墓穴上方堆土成丘的形状和规模的制度。“覆斗方上”式即在地宫上方用黄土堆成三阶逐级收缩的方形夯土台,形状很像倒扣的斗。这种封土形制沿用的朝代最多,自周朝一直延续到隋朝之后,又被宋朝选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是“方上”式坟头最大的一座,望之好像一座小山。“因山为陵”式即将墓穴修在山体中,以整座山体作为墓冢,气势宏大,雄伟壮观,唐朝帝王陵墓使用这种封土方式。“宝城宝顶”式即在地宫上方,用砖砌成圆形《或椭圆形》围墙,内填黄土,夯实,顶部伏成穹隆状。圆形围墙上设垛口和女儿墙,宛如一座小城,即为“宝城”,穹隆顶称为“宝顶”。宝城之前,有一个突出的方形城台,上建明楼,称为“方城明楼”,楼内立石碑,刻有皇帝的庙号和谥号,这种封土形制用于明、清两朝。
14、“黄肠题凑”是帝王陵墓建筑的一个重大发展,即用黄柏木内芯嵌合成外椁(guo)壁形成木构地宫。其中再设内椁和棺,黄肠指柏木黄心,即椁室外堆垒所用的柏木枋(fang),木心色黄。题凑指木头皆指向内,即四壁所垒筑的枋木全与同侧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若从内侧看,四壁都只见枋木的端头。江苏扬州天山汉墓和北京丰台西汉燕王墓就是这样的形式。
15、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使许多民族保持了古老的居位形式,迄今未改。北京四合院可以视作华北地区明、清住宅的典型,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
16、窑洞主要有三种形式“靠崖窑、地坑窑、和锢(gu)窑。
17、修建长城时期:春秋、战国、秦、汉、明,其中秦汉明是大规模修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修长城时间最长的朝代。长城的重要关口有山海关、嘉峪关、居庸关。
明长城的基本结构:A墙、B台、(空心敌台是大将戚继光主持创造的)C关与城、D烽火台(夜间燃火称为烽,白天点烟称为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