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始社会早期,原始人群建造穴居和巢居,或利用天然崖洞作为居住住所,或构木为巢。瓦的出现和使用解决了屋顶防水部题。秦汉时期,中国建筑体系已经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斯的建筑主要是继承与运用汉代的成就。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出现了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从而使构件的比例形式逐步趋向定型化。宋代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大转变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高峰时期。
2、中国古代建筑可分为三个类型:殿式、大式和小式。
3、三级须弥座(亦称金刚座)为三层须弥座的叠置,此为最高等级的基座。次一等的是一级须弥座。
4、四根柱围合而成的空间称为“间”,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或称“面阔”;建筑的纵深间数称“进深”北京故宫太和殿、北京太庙大殿的开间为11间。
5、和玺彩画等级最高的彩画。
6、重檐庑(wu)殿顶是古代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式样,如故宫太和殿。
歇山顶: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斜脊组成,故称九脊殿。上2/3为悬三顶,下1/3是庑殿顶,故宫保和殿。
悬山顶:又称挑山顶或出山顶,是我国一般建筑(民居)中最常见的形式。
7、“墙倒屋不塌”这一谚语最概括地指出了传统结构体系的主要特色。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构件。周初已出现斗拱,汉代大量应用。宋代以后逐渐减少。
8、我国现知最早的宫殿遗址是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遗址。东汉时流行将宫殿分为南北二宫,保存完好的宫殿主要有两处,即北京的故宫和沈阳的清故宫。
9、宫殿布局A中轴对称B左祖右社C三朝五门D前朝后寝E前宫后苑。
10、宫殿外陈设:华表、石狮、日晷(gui)、嘉量、吉祥缸、鼎式香炉、铜龟铜鹤。
古代设在宫殿、城垣、桥梁、陵墓前作为标志和装饰用的大柱。华表起源于墓碑(木制),后来人们将木柱竖于交通要道,作为识别道路的标志。
石狮雕刻在我国最早见于东汉,随佛教从印度传入。因为狮子是兽中之王,而狮所蹲之石刻着凤凰和牡丹,凤凰是鸟中之王,牡丹是花中之王,故称“三王狮”。
11、文庙(孔庙)是祭祀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场所。 关羽是三国时蜀汉大将,其事迹被统治者所泻染,儒家尊其为“武圣人”。
12、古代帝王葬制度的演化:单葬制(汉武帝之前的帝王都是这种葬制,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陪葬制(始于汉朝,如陕西茂陵县的汉武帝茂陵,陕西乾县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群葬制(始于北宋,沿用于明、清。河南凡县北宋帝王陵墓群,浙江绍兴南宋帝王陵墓区,宁夏银川西夏王陵,北京明十三陵,河北遵化清东陵和河北易县清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