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白云山
太和山曲径石梯,苍松劲柏。古时道士们在此炼丹煮石,使长生不老之法。有道行深高者,修炼羽化后得道升天,列入仙班。晋朝葛洪《神仙传》中记载:“尹轨者,字公度。博学五经,天文理气、河洛谶纬,无不精微。年数百岁而颜色美少。后到南阳太和山升仙去矣”。晋朝时太和山属南阳,亦今之河南太和山。明朝时朝廷赐封武当太和山,尹规被窃奉为武当太和神仙。
太和山道教方术“丁叹子”,食之可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何为“丁叹子”,谓“五茄地榆与石煮”,可以得神仙.晋朝陶弘景在《真诰》中说:“故尹公度闻孟卓子、董士周,共相与言曰:宁得一把五茄,不用金玉一车。宁得一斤地榆,不用明月宝珠。按此二人是服石得仙也。乃请问用此物之故。久许时乃告之煮石方也。一名丁叹子。子欲得不死,当食丁叹子。公度乃慨然,与同学者及弟子家中数十人,专索市此药,煮石而食之,皆得仙道。晚共相将入南阳太和山中,多好石子故也”。至于喝了“丁叹子”以后能不能长生不老,恐怕只有在太和山修炼的道士们知道。长生不老、得道升天不敢奢望,延年益寿、却病养身倒是有典可据,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书中说“《神仙服食经》云:地榆与五茄煮,服之可神仙。何以得长寿?食石用玉豉。此草雾而不濡,炙其根作饮,如茗气。其汁酿酒,治风痹,补脑”。
历史上太和山神仙迭出,有史料佐证。葛洪(公元284~364年)与尹规同属于一个年代,“投戈释甲,径诣洛阳,欲广寻异书”(《晋书葛洪传》唐令狐德棻)时路过太和山,寻访得尹规事,故将其载入《神仙传》;《水经注》郦道元两百年后“令寻其源流”考察汝水时,亲历太和山考证确为“尹公度之所栖神处也”,栖神处也是死了的地方;宋李昉在《太平御览》中称尹轨于晋惠帝“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在太和山仙去”。其实,尹规在被葛洪神仙化以前,在当地是个真实存在的人物,“腰中带漆竹管数十杖,中皆有药,入口即活。又陆浑山中,患虎为暴,公度使断大木为柱,以印印之,虎即绝迹”。尹规乐施好善,对困厄者“将入山中小屋下,炉火中销鈆洋锡,变成金银。以与之曰:吾念汝贫困,不能营业,故以相与”。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从神话到神仙传》一文中考证神仙是否真实人物时说,“惟此外有刘向的《列仙传》是真的。晋的葛洪又作《神仙传》”,证明葛洪所述之尹规确为真实。
在太和山得神仙而长生不老者,前有东汉阴长生师从马明生于太和山得太清金液神丹之修炼法终成仙人(《历代真仙体道通鉴》元赵道一);自尹规始,又有弟子山世远修得太和真人(《真诰》晋陶弘景);元延佑年间,太极拳祖师张三丰67岁时来嵩南太和山,遇吕洞宾、郑六龙得金丹大法,明天顺三年英宗赐诰封“通微显化真人”(《明史》清张廷玉)。
众多神仙同出太和,令后来的道士们推崇不已,迷恋长生不老方术的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更是深信不疑,他编导出一幕荒诞不经闹剧,险些命丧黄泉。有段正史不载的史实:朱厚熜尊崇道术,常设坛斋醮敬献天神,亦广罗炼丹秘方,以求长生不老。身边的佞幸之臣,对皇上极尽揣摩铺张、投之以喜好。一代奸相严嵩就是写得词藻华丽的青词《景云赋》而博得龙颜,以致官升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权倾朝野。得宠者平步青云,一时间,朝廷内外大小官员人等,莫不挖空心思地写青词、觅秘法以献媚邀宠。礼部给事中陈棐,专程来到太和山,据《嵩县县志》(清)记载:“明都御史陈棐(鄢陵人)赏胜伏牛山,遂购别业于摘星楼,以寄登眺”,摘星楼就是太和山,陈棐千里迢迢从京城跑来,花银子买山置业肯定不是以寄登眺,自当另有所图。考证陈棐其人:嘉靖十四年进士,后官至巡抚都御史,在朝时“集诗文多率笔,奏疏亦多迂论”(《四库总目提要》清乾隆敕编);“舞文墨,甚为狂僭。素善逢君”(《万历野获编》明沈德符)。此人饱读诗书,喜舞文弄墨,尤其善于拍马屁,他知晓太和山得道成仙之术正合圣意,县志所说的览胜也罢,置业也罢,就是没说替皇上寻不死之方,回京后遂向皇上鼓吹云云。嘉靖皇帝信以为真,即差了陈棐的顶头上司礼部尚书顾可学再来太和山。顾可学,原官职参议,“从林下献秘方于世宗,得召入为礼部尚书”(《万历野获编》明沈德符),是个靠献房中术秘方得宠的主儿,在太和山转了一圈后,又添枝加叶地编撰出太和山石门仙姑之事来,密奏“太和山,其中石門山者,有仙姑不食不衣不寝,能知未来事”,说得皇上心动,钦派巡按御史谷峤带上圣谕礼资迎请仙姑入京,那晓得仙姑神算,不待诏使至,就一把火烧了茅庵,溜之乎也。谷峤自知不好交差,便在当地选召了一些十三四岁的少女进宫敷衍了事,不承想这些小小的宫女闹腾出了惊天动地的宫中事变—“壬寅宫变”来:嘉靖皇帝一心求长生不老,喜好房中之术,方士们告诉他用一种“红铅丸”的秘方既可得长生,又可随意于房中事。“红铅丸”用少女初潮与一些药物合制而成,有壮阳功效。为了催潮,规定小宫女们不得食五谷,只能喝露水吃桑叶。嘉靖皇帝长生与纵欲两不误,服用“红铅丸”后,便将这些少女当成采阴补阳、发泄兽欲的工具,事后为避免丑为外泄乱了祖宗章程,即由太监杀人灭口。“咱们下手了罢!强如死在他手里”,小宫女们横竖都是个死,商议杀死皇帝,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日深夜,趁嘉靖皇帝熟睡之时,用黄绫绳勒住他的脖子,谁知在慌乱之下,宫女们将绳打成了死结,结果只令嘉靖帝吓昏,而未有毙命。几天后,杨金英等十六名宫女被凌迟后枭首示众,皇后方氏借题发挥,诬陷素来嫉妒的端妃曹氏、宁嫔王氏于案有染,赐以悬梁。荒淫昏聩的嘉靖痊愈后如梦方醒,念及端妃好处,称“端妃不会害朕”,自此刻恨于皇后。两年后,后宫失火,嘉靖帝不准太监施救,皇后被烧得面目全非,不久死去。此事件发生在嘉靖壬寅年(公元1542年),后世史学家称之为“壬寅宫变”。家出太和山的小宫女们这一段血泪,朝廷上下所忌讳莫深,正史不载,地方县志更是避犹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