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众版首页 >> 旅游了·秀 >> 美文欣赏 >> 正文
自驾嵩县,发现车村——伏牛山考古游记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09-5-31 来源:河南旅游资讯网 点击次数:

    发现车村自考证太和谷、太和山而始。

白龙大峡谷
对比白云山白龙大峡谷

    是日,东方欲晓,笔者一行循车村镇西太和谷(今名静池沟)径行。
    太和之水出于太和谷。谷口处有禅玉寺庙遗存,残基颓垣、苍烟落照。寺庙于地坳之中,林木掩映,田地齐整。太和谷水径前而北入汝水。禅玉寺在北魏太和城筑城之时随之兴建,与嵩山少林寺相齐名的伏牛山云岩寺自在禅师曾住持禅玉。初时,禅院内晨钟暮鼓,甄声悠扬,香火兴旺不绝,北魏后期“景侯之乱”始,太和城几经易帜后蒙遭屠城,禅玉寺亦未能幸免;寺再兴,又衰于北周武帝建德六年(公元577年)灭佛法难;唐时终毁于山洪。
    入太和谷溯溪而上,两岸青松翠柏、古柳今槐;谷壑远处,深邃幽秘,烟云弥漫;前行则山谷渐窄,“岩鄣深高,山岫邃密,石径崎岖,人迹裁交”(《水经注》北魏骊道元)。传说中一金蟾伏峙于东岸亭台,跃然戏水之状。谷两侧之山峦,左青龙,右玉凤,龙凤一双,献瑞呈祥。谷内溪流多高瀑深潭,头道幢瀑布落差百米飞流直下,砯崖转石万壑雷鸣。老鳖潭潭深无底,阴森冰寒。行至日午,骄阳当顶。于倾山荫渚、茂林卧石处小憩,山风袭来,清凉入襟。再行,登古堰石阶至香炉墁。香炉墁因一石形同香炉而得名,香炉三面翠峰环伺,案前玉带,中间地势平坦。因墁又兴香炉寺,建寺年代无考。1640年秋李自成败出商洛,率数百骑入车村,对当地百姓秋毫无犯,对寺庙僧侣则催粮纳银,补充军需,凡拒者毁其庙堂。其时,伏牛山七十二墁八十二寺,号称遍地迦蓝,经李自成打击后悉数尽毁,侥幸生存者不过二三。香炉寺庙小和尚瘦,当不堪重负致衰而废。
    下香炉墁,出太和谷,天光山色渐开。沿山麓石径千迴百转,又盘旋上行,是处谷壑幽深,丰草茂林。行约2里,太和山突兀惊现,危峰云藏,呈势拔五岳之霸气、卧虎藏龙之灵威。太和山北侧万丈深渊,南面腹地若谷,四围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精气升腾,界水而止于鉴湖。有诗赞鉴湖之秋韵:
    落阳夕照红枫林,云藏霞掩鉴池新;
    湖光山色风景好,小桥叠瀑独钓亭。
    太和山前,漫山碧透、芳草萋茂,山花烂漫、流水多情。初抵车村镇望太和,山势巍峨、一峰独秀;径绕至太和山前,则峰分两则,左右并峙,于云遮雾掩、若隐若现间透露出十分霸气。
    登太和山顶:群峰倾峙来朝,犹诗仙李白句“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眼底风云乾坤小,清风吹皱叠峦多;石人山、白云山、龙池墁飘逸云中;苍山泥丸,层林墨染。唐朝大诗人宋之问《自歇马岭到枫香林》,路过太和山登顶览胜时写下
    太和亦崔嵬,石扇横闪倏。
    细岑互攒倚,浮巘竞奔蹙。
    白云遥人怀,青霭近可掬。
    徒寻灵异迹,周顾惬心目。
    传为太和山诗话佳句。

发表评论: 】 
(作者:戈明 责任编辑:李海芳)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