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角河南 >> 寻根 >> 正文
北宋为何定都在开封?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08-9-25 来源: 点击次数:

    那天,应该是个阳光黯淡的日子。残雪斑驳,田野寂寥,东京汴梁城外疏林薄雾,茫茫苍苍。宋太祖赵匡胤站立城头,久久凝视着远方,眉宇间透出少见的凝重。京城四周旷野无际,一马平川。无山岳护卫,无江河阻隔,一旦天下有变,仅凭城高池深、重兵守护,就能够确保京师安然无失吗?定都汴梁转眼已经16年了,他还从来不曾象今天这样忧心忡忡。

    历史上,通常把四面平坦、无险可守的地方称之为“四战之地”。战国时期的赵国定都于四战之地,不得不全民习兵,最终还是被强秦所灭。汴梁地处黄河南岸平原的舒缓地带,也是自古有名的四战之地。在北宋之前,强盛的汉唐王朝不是定鼎有潼关天险的长安,就是坐阵有山河之固的洛阳,只有五代时期几个短命的政权定都于此。按照后朝以前朝都城为都的贯例,大宋取代后周,汴梁也就顺其自然成了它的国都。然而此时,赵匡胤登城远眺,四顾茫然,迁都的念头浮现脑际,再也挥之不去。
    这一年是公元976年。三月初四这天,赵匡胤心怀迁都之念西巡洛阳。洛阳是他的故乡,他曾在这里曾度过了美好的少年时光。自12岁仗剑出游,数十年戎马倥偬,君临天下后又日理万机,难得再有机会故地重游。赵匡胤看到西洛山川关河雄壮,迁都之心更加坚定,甚至想一迁洛阳,再迁长安。
    然而,随行的大臣们安于汴梁的四通八达、漕运便利、重兵屯驻、府库丰足,无不表示反对。赵匡胤满心不悦,赌气般在洛阳住了下来,一住就是两个多月,似乎要造成迁都的既成事实。
    皇上不肯起驾东返,令群臣大为惊骇,一时无人敢奏。这时,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站了出来。他劝谏说:“东京有汴河漕运之利,每年有江淮数百万斛的漕米供给京城数十万兵马,如果陛下留居洛阳,粮米从何而出?况且,府库重兵皆在汴梁,根基深厚,安固已久,怎么可以轻易动摇根本呢?”
    “那就直接迁到长安。”赵匡胤决意迁都,不为所动。他向群臣解释说:“我想西迁不为别的,只是想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听后以首叩地,言辞恳切地说:“陛下,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险啊!”

    赵匡胤沉默了下来,久久无言。面对群臣的强烈反对,他思前想后,最后不得不做出妥协。在众臣退下之后,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忍不住仰天长叹:“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后顾之忧

    北宋禁军的数量居历朝之首。北宋初年,全国兵员为37.8万人,其中驻守京城的禁军为19.4万人。仅仅过了几十年,到宋仁宗时期,全国兵员就猛增到125.9万人,禁军达82.6万人。由此可知,《水浒传》中称林冲为80万禁军教头,并非虚言。

    造成北宋禁军庞大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根本性原因,就是京都汴梁为四战之地,守卫困难。

    纵观北宋一朝,威胁主要来自于北方。开国之初,赵匡胤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迅速扫平了南方诸国。可是当他目光转向北方时,却感到有点力不从心了。盘距在山西的北汉政权联合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凭借都城太原的有利地势,顽强地阻止了宋军的攻势。赵匡胤三次攻打北汉,屡屡受挫,均无功而返。
    北汉之地在黄河以北,距汴梁仅相隔一河。在北汉之北,还有更为强大的辽国。契丹人虎视眈眈,随时有可能挥戈南下,以汴梁平坦开阔的地势,何以抵挡呼啸而来的辽军铁骑?
    正是意识到了这种潜在的危险,赵匡胤陆续调集数十万精兵驻守京城。然而,要想彻底解除后顾之忧,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择地迁都,据险固之地而立都。只可惜,他的远见卓识未能得到多数大臣的理解,迁都之议遭到反对,未能付诸实施。
发表评论: 】 
(作者: 责任编辑:李海芳)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