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怒吟七步诗
一天,曹植接到圣旨,曹丕巡游雍邱,要他前去接驾。曹植快马加鞭随使者奔跑了很远,来到一片树林中(即现在七步村址),只见曹丕正和文武百官饮酒作乐。曹植急忙上前跪拜。
曹丕手一挥:“贤弟免礼平身!”曹植小心翼翼地站在一边。
曹丕笑着对曹植说:“朕巡游到此,安营歇息,与众爱卿饮酒交杯。子建乃建安之杰,名满天下,何不就此赋诗,以助雅兴?”
众人一听,齐声叫好。曹植忙施礼道:“请陛下出题吧!”
曹丕胡子一捋,眼珠一转道:“今日难得相见,就叙叙咱手足之情吧!”
曹植正酝酿构思,曹丕又发话:“子建是当今诗杰,文思泉涌,无须构思,朕要你走七步路,咏一首诗,表达你我手足之情,如作不出乃欺君之罪、国法难容!”
酒席上的文武百官一听,顿时目瞪口呆,替曹植捏了一把汗,他们心里明白,这哪是吟诗助兴,而是借机杀人哪!
曹植一听,心里明白。这是大哥借机要杀害自己,如今大哥当了皇帝,全不顾一母同胞,手足之情。自己被贬穷乡僻壤,他还不放过自己,追杀过来,借机杀人,真是无情无义啊!
想到这里,曹植思绪万千,心潮澎湃,又伤心又愤怒。他望了一眼曹丕,只见曹丕得意地右手捋胡子,左手端一碗豆浆,诡秘地朝着自己笑,曹植思绪豁然开朗,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倒背双手,款款而行,一步一吟,七步四句,吟出了千古绝唱: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有不同的版本,今取其一)
曹丕听了目瞪口呆,众百官听了,齐声叫好。诗中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曹丕一下子缓过劲来,面带愧色,只得拍手叫好。他起身拉着曹植,假惺惺地夸奖:“子建真乃名不虚传啊!”随即拉曹植入座同饮。
《七步诗》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七步诗》成了曹植的救命诗,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最后以降低曹植的官爵了事。
《曹子建集》书影(明天启年间刊本)
曹植七步成诗,躲过了曹丕的追杀。可是曹丕并不放过他,此后又屡屡遭贬,不断改换封地。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过着“同于囹圄”的生活,整日借酒浇愁,闷闷不乐。终因困顿苦闷,抑郁成疾,在41岁时英年早逝。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一个深深的遗憾。
曹植是三国时代文坛上的奇才,是建安文学的一面旗帜。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后人辑录刻印《曹子建集》10卷,共计诗、赋、文206篇。他的《铜雀台赋》、《洛神赋》流传千古,他的《七步诗》几乎家喻户晓。东晋南北朝时的山水诗人谢灵运可谓恃才傲物,但他对曹植却佩服得五体投地,盛赞曹植道:“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这话虽极为夸张,却也表达了后人对曹植人才的仰慕。
曹植死后,谁也不知道埋葬在哪里了。一直到明宪宗在位时,有一年发了水灾,在通许县七步村一个大冢子旁冲出一块大石碑,上面刻着“曹子建墓”4个字。人们才知道七步村不仅是曹植七步成诗之地,也是他死后葬身之所。
据悉,通许县七步村曹植陵园已列入中国三国古迹旅游线,不久的将来,曹植陵园将成为一个旅游热点。汴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