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导游之家 >> 考试无忧 >> 正文
09年导游考试:导游基础(中国的民族民俗)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09-4-15 来源:河南旅游资讯网 点击次数:

11、元霄节的主要节俗是施放花炮烟火、张灯、观灯、赏灯,故又称“灯节”。道教则称为“上元节”。元霄节放灯火之俗始于汉武帝祀太乙神;佛教传入后,与佛教正月十五“燃灯表佛”之仪融合。 

12、《岁时百问》去:“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到唐代,玄宗于公元732年正式下诏将寒食、扫墓列入五礼之中,将寒食节定在清明节前两日。清明节民间还有戴柳、踏青、游春等习俗。 

13、农历五月初五,是为“端五”或“重五”。由于古人有在当日用兰草沐浴的习俗,故又称“沐兰节”。唐宋时,此日又称“天中节”、“端阳节”。明清时北京人称其为“五月节”、“女儿节”。道教称此日为“地腊节”。 

14、中秋节人们借助各种象征团圆的节物与活动,表达一个共同的心愿:祈愿家人团圆、生活美满。 

15、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回回”真正形成一个民族是在明朝。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分布最广的一个民族。回族以善于经商而著称。回族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 
  回族历史上著名人物有:七下西洋的郑和是回族航海家;回族建筑学家亦黑迭(die)几丁设计的元大都,成为北京城的刍形;回族天文学家札马鲁丁编制回回历,制作了浑天仪、方位仪、天球信、现象仪等天文仪器。 
回族的清真寺和民居建筑基本上摆脱了阿拉伯和中亚建筑风格,采纳了中国传统的殿宇式四合院为主的建筑式样,但布局和装修仍独具民族风格。 
  教坊制度——是回族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地域性组织制度,也是回族聚居的社区制度。 
回族少女戴绿色盖头、媳妇戴黑色盖头、老妇戴白色盖头。 
  回族饮食禁忌:A严禁食猪肉B不吃马、驴、骡、狗肉C不食用自死的动物以及动物血D禁食一切凶猛禽兽的肉和没有鳞的鱼E禁食非经阿訇念经宰杀的牲畜。

16、“藏”为汉语称谓,藏族自称“蕃” 
明朝也设置了都指挥使司等地方行政机构。 
《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之一。 
  藏族最常见的礼节是敬献哈达。哈达颜色多白色,象征情意纯洁。对于尊长,献哈达者双手要举过头顶,躬身,将哈达捧到尊者座前或足下。对于平辈或下级,可将哈达捧到其手上或系在其颈项上,表未问候和祝福。 
  藏族有自己的历法,藏历始于1027年,以11月1日为新年。藏族的主要节日有雪顿节、望果节、酥油花灯节、沐浴节和驱鬼节。 
  雪顿节又名藏戏节。“雪”藏语为酸奶子,“顿”藏语为宴的意思,即吃酸奶子的日子,每年藏历7月1日举行。节日期间,人们身穿盛装,看戏饮茶,唱歌跳舞,摆摊设棚,纵情娱乐。 
  望果节又称旺果节,“望”藏语指田地,“果”藏语指转圈,是藏族一年一度预祝丰收的传统节日。 
  藏族佛像、佛寺里的经书、钟鼓以及法佛的身体、佩戴的念珠等物被视为圣物,忌别人随便触摸; 
  转经筒、转寺院、啊长头要按顺时针方向进行; 
  藏族的葬式分塔葬、火葬、天葬、水葬、土葬五种 

17、蒙古族始源于公元7世纪的唐朝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南岸)的一个部落,辽金时期,多以“鞑靼”或“阻卜”泛称蒙古草原各部。公元12世纪,铁木真连续击败蒙古纷争部落,统一蒙古,铁木真被推戴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于是“蒙古”开始成为民族的统称。 
  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元代后大都改信藏传佛教。 
  《蒙古秘史》是中国最早用蒙古文写成的历史文献和文学巨著,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 
  蒙古族的口头文学以英雄史诗《江格尔》最为著名,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英雄史诗之一。 
  那达慕——蒙古族音译,意为“游戏”或“娱乐”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一年一次,多在夏秋牲畜肥壮季节择日举行。赛马、摔跤、射箭为男子三项那达慕,还有现代娱乐项目首当其冲开设贸易市场等。 
  蒙古族崇白崇九。考/试大/蒙古族忌在蒙古包门前下马、下车;忌讳将马鞭、刀枪带进包房内;忌讳坐蒙古包西侧或西北角,睡和坐时忌脚伸向西侧或西北方;蒙古族的葬式有天葬、火葬、土葬三种。 

发表评论: 】 
(作者: 责任编辑:张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