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导游考试《汉语言文学知识》总结
1、 汉字与旅游的关系:A、可以说明出土文物的价值;B、赋予历史遗迹不朽的生命;C、解释旅游课题的文化内涵;D、作为旅游客体中最有文化价值的内容独立存在。
2、 汉字最初的载体是各种生活器具。汉字萌芽与新石器时代晚期,西安半坡村的淘气,距今五六千年,有仰韶文化时期的符号100多个,呗郭沫若先生称为“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3、 汉字起源于图画,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经历了用实物、结绳、契刻等方式记事和交流后,最后发展为用图画记录客观世界并传递信息。这种图画式表达方式经历了漫长发展过程,逐步行成了语音、意思、形状都比较固定象形文字。
4、 甲骨文是目前见到的最古老的汉字,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从造字方法看甲骨文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方法。有一定的规律的汉字体系。
5、 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
6、 甲骨文:又称“殷墟文字”“贞卜”“卜辞”。出土安阳小屯村,出土有15万片以上,整理出来的文字有4500多个,可以识别的有1000个以上。内容涉及祭祀、战争、游猎、出行、疾病、生育等。文字特点:一般用刀刻,笔画拐弯多为方笔;字形参差不齐、大小不均;单个字呈细瘦形状。
7、 金文:又叫“钟鼎文”、“吉金文字”、“铜鼎铭文”、“彝器款识”。起始于商代,盛行于西周,秦汉仍有此种文字。代表:司母戊大方鼎(重875公斤,高137厘米,鼎身以雷纹为地、上有龙纹盘绕,四角有饕餮纹,上有铭文三字“司母戊”)、多友鼎(上有278个铭文,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文字特点:字形工整、笔画圆润。
8、 篆文:流行于春秋战国和秦代。有大篆和小篆之分。广义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春秋战国流行于六国的文字)和小篆。狭义的大篆包括:籀文和石鼓文。籀文因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而得名;文字特点:字体方正微长,行款整齐,笔画匀称,偏旁结构有定。石鼓文是刻在鼓形石头而得名;又称“猎碣”,是碑刻的鼻祖;是战国中期秦人作品,于唐初在陕西宝鸡发现,一共10件,共有700多字,现只残存272字,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字特点:字体古朴凝重,笔画遒劲有度,近小篆而无其拘谨笔法,笔画圆润奔放、刚柔相济。小篆是我国文字史上首次出现的规范性字体。住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强令使用。代表字体有:琅琊刻石、泰山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前三处在山东,会稽刻石在浙江绍兴。此四处刻石仅存琅琊刻石,共86字,存于国家博物馆内,泰山刻石仅为两片,共10字,存于山东泰山岱庙。小篆文字特点:笔画粗细等均,清晰明朗,弯笔圆润,不失筋骨,字形丰满充盈,结构环抱紧密,章法横竖划一,排列平正。
9、 隶书:是由篆书演变而来。出现于秦代。隶书是汉字形体和结构上一次重大的突破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界,它彻底排除了汉字中象形符号,把汉字变成由点、横、撇、捺组成的单纯书写符号。隶书文字特点:字形扁方,整齐划一,波桀雄健,体势挺秀,笔画竖短横长,结构严谨讲究。
10、 楷书:是隶书的脱化,又称“今隶”。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并沿用至今,是我国历史上通用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楷书字形特点:字形方正,笔画布局精密细致,笔道形态丰满,横平竖直、书写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