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旅游业从无到有“破茧成蝶”
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少林寺、龙门石窟成为旅游热点,河南旅游业开启了探索发展阶段;2018年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达7.8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8120.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15%和20.28%,跻身中国旅游第一方阵……河南旅游业从无到有实现了“破茧成蝶”。
这些年,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我省旅游发展也随之不断转型升级,从传统的景区景点游,扩展到乡村游、研学游、休闲度假游等全域旅游,并按下发展“快捷键”。我省以此为契机,坚持“抓县推市、县上突破”,先后有26家单位先后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目前,新县、修武、济源已被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入围 名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县以全域旅游带动脱贫攻坚,在2018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考核中位居全省第一,实现“美丽风景”转化为“美丽经济”。
乡村旅游作为全域发展的重要领域,已成为主导全省自驾游和城市周边游的主要出游方式,成为小长假和周末期间旅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宿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突破口,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已运营的民宿457家,特色民宿蓬勃兴起。
同时,智慧旅游走在了全国前列。目前,全省70多家4A级、5A级景区规范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培育出一批以龙门石窟、云台山、红旗渠等为代表智能化企业;“一机游”“码上游”和“刷脸游”广泛应用。

6、文旅融合实现“共赢”
1982年,一部电影《少林寺》,引发全国性的武术热和旅游热,这实际上是我省文化和旅游融合最早的成功范例。
文旅融合,我省具有先天优势。从今年春节期间推出“春满中原·老家河南”系列活动揽金180.3亿元,到4月份河南省生态旅游招商暨文化产业项目洽谈会签约金额577亿元,再到“五一”小长假期间超230亿元“真金白银”的旅游收入,一次次的“大手笔”印证了文化为旅游铸“魂”、旅游为文化扬“帆”,实现了文化和旅游的共赢。
从中原到世界,河南文旅在开放中自信。近年来,我省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游客走进来”,实施“央地合作”计划和“欢乐春节”品牌项目活动,非遗展演、文物展览成为我省对外文化交流的亮点,吸引着众多海外人士对中原大地辉煌文明的向往。如今,河南功夫正在成为继长城、熊猫之后的第三张中国旅游名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诗和远方”走在一起,将让文化更有活力、旅游更有魅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必将为中原更加出彩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