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文艺创作“独领风骚”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1956年3月,河南豫剧院和河南省戏曲学校成立,同年召开了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把全省戏曲人凝聚在一起,拉开了河南戏曲蓬勃发展的序幕。那时,常香玉等老一辈的艺术家们自觉担负起时代使命,创作了豫剧《花木兰》《朝阳沟》《倒霉大叔的婚事》、越调《收姜维》、曲剧《风雪配》《陈三两》等一大批优秀作品,至今仍在中原大地传唱,成为河南文艺事业的丰碑。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国家到地方高度重视文艺事业发展,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倾斜支持,我省深入实施中原人文精神“五大工程”,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潜心创作,推出了一大批“有筋骨、有温度,沾泥土、带露珠”的精品力作,推动了戏曲、话剧、舞剧、木偶剧、杂技剧等艺术门类“百花齐放”。在此背景下,我省文艺事业收获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近年来,我省先后推出重点剧(节)目200多部,诸多精品力作屡获“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大奖,在全国独领风骚。

2、文化惠民为百姓幸福“加码”
从“一书难借”到全民阅读蔚然成风,从村头偶尔放几场投幕电影到豪华影院看大片,从政府“端菜”到百姓“点单”……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省文化事业从“百废待兴”到“繁荣发展”迎来华丽的蝶变。
70年来,我省持续深入加大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全部实现零门槛免费开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省各地加快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制和城市书房建设,将图书馆建到街道社区、公园、广场,建到群众家门口,“全民阅读”成了一道亮丽风景线。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人民群众拥有了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自2008年以来,我省推出了“中原文化大舞台”“戏曲进乡村”“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形成了全方位覆盖的惠民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