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北宋文化:《东京梦华录》 回望都城华胥梦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6/16 16:16:0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开“梦华体”文学先河
在《东京梦华录》序言中,孟元老显得很谦虚:“此录语言鄙俚,不以文饰者,盖欲上下通晓尔,观者幸详焉。”
事实上,自从它于南宋初年刊行以来,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封建社会里的文人墨客,在谈到北宋晚期东京掌故时,“莫不首引此书”。赵甡之的《中兴遗史》、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以及陶宗仪的《说郛》,对本书的部分资料都有所选录。
然而,对于《东京梦华录》,人们最早的看法不是文学书籍,而是地理书籍。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里说:“以其首载京城宫阙、桥道、坊曲尤详,故系之地理类。”赵师侠在《东京梦华录跋》中也说:“幽兰居士记录旧所经历为《梦华录》,其间事关宫禁典礼,得之传闻者,不无谬误。若市井游观,岁时物货,民风俗尚,则见闻习熟,皆得其真。”
至明清时,《东京梦华录》为历史地理类著作已成定论,从《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地理类》“东京梦华录十卷”的评价可见一斑:“自都城坊市,节序风俗,及当时典礼、仪卫,靡不该载。虽不过识小之流,而朝章国制,颇错出其间。核其所纪,与《宋志》颇有异同。” 的确,阅读《东京梦华录》,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民风时尚,同时还能感受到宋代经济发达和城市繁荣的生活气息。从这一点而言,《东京梦华录》有点像我们的时尚旅游指南。
但还有一个现象不容忽视:在《东京梦华录》之后,出现了大量类似著作,其中南宋最著名的是灌圃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吴自牧的《梦粱录》、西湖老人的《西湖老人繁盛录》、周密的《武林旧事》。此后历代不绝,如熊梦祥的《析津志》、陶宗仪的《元氏掖庭记》、李有《古杭杂记》、蒋一葵的《长安客话》、史玄的《旧京遗事》、李濂的《汴京遗迹志》、刘侗和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李斗的《扬州画舫录》、吴应箕的《留都见闻录》、袁景澜的《吴郡岁华纪丽》、朱彝尊的《日下旧闻考》、孙承泽的《春明梦余录》……如此名目繁多的笔记小说,蹈袭的竟然都是《东京梦华录》的风格。
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的是,为何会诞生大量此种风格的作品,而且呈现绵绵不绝之势呢?
纵观中国城市文学历史,早在春秋之际就已揭开序幕。尤其是汉代,扬雄的《蜀都赋》、傅毅的《洛阳赋》、班固的《西都赋》《东都赋》、张衡的《西京赋》《东京赋》《南都赋》等一系列赋,给秦汉以来的文学样式以极大影响,尤其是唐笔记、小说。正如《东京梦华录笺注》的作者伊永文认为的那样,“这些笔记局限于或一城或某一方面或人物或琐闻或典章,且其所述多为搜奇掠胜、志神志异、碎语逸事等,尚未达到全景或全方位以城市市民日常生活为中心的地步。《东京梦华录》的出现则填补了这一‘空白’,它除有笔记小说所具备的风土岁时之胜,兼及游观之盛、娱乐之资等功能外,还特别具备以城市市民日常生活为底蕴,开都市文学滥觞之风”。
可以说,《东京梦华录》开创了以笔记描述汉族城市风土人情、掌故名物的新体裁。假如按照如今“梨花体”“羊羔体”“乌青体”等文体的叫法,《东京梦华录》自然可以称为“梦华体”文学。
(作者:任崇喜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