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北宋文化:《东京梦华录》 回望都城华胥梦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6/16 16:16:0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扑朔迷离的作者身影
《东京梦华录》自问世以来,作者孟元老及其身世就成了一个难解的谜,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不停地寻觅。在这寻觅的人群中,不时可见开封人的身影……
人们所公认的是,孟元老自号幽兰居士,生卒年月、生平事迹不详。他“从先人宦游南北,崇宁癸未到京师……渐次长立”,至作序的绍兴十七年时“渐入桑榆”。
孟元老是谁,为他首次出书的开封人赵师侠没有告诉我们,或许他们从未谋面。
比他稍晚的南宋藏书大家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里也说:“元老不知何人,少游京师,晚值丧乱之后,追述旧事,兼及国家典祀、里巷风俗。”
明代开封人李濂,“有文才,罢归后更努力于学,居里中四十余年,益肆力于学,遂以古文名于时”。他虽然在《汴京遗迹志》中也说“元老不知何人”,却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孟元老“寓京师者二十有三年,故纪载时事极为详备。但是时艮岳已成,梁台上方寺塔俱在,而录内无一言及之,不知何也”。他的这一观点,与明代藏书家胡震亨的意见相同。胡震亨一生嗜书如命,凡秘册僻本、旧典佚事、错差模糊不可卒读者均研读补正,时人称之为“博物君子”。胡震亨说:“但大内所载殿阁楼观,仅仅十一……而艮岳于时最称雄丽,何可略也?”
他们的疑问,在清朝藏书家常茂徕那里得到了回应。常茂徕是清代开封文化名人,字逸山,又号痛定思痛居士。他24岁为秀才,道光五年拔贡。因屡试不遇,专心研究学问。他整理、注释的《如梦录》一书,是研究明代开封及明代城市社会、经济的重要书籍,一向为史家所重视。常茂徕大胆地提出一个观点,“艮岳为一时巨观,且以萃天下之名胜,独缺而不书”,是有人故意而为之,这个人就是负责建造艮岳的孟揆。“揆非异人,即元老也,元老其字而揆其名者也。推元老之意,亦知其负罪与朱勔等,必为天下后世所共指责,故隐其名而著其字”。他认为孟揆就是孟元老,甚至还这样调侃:“噫,揆亦黠矣哉!”
孟揆是谁?在《大宋宣和遗事》《造园史》中有记载,宋徽宗赵佶笃信道教,于宫城之东北建道观“上清宝箓宫”,与延福宫东门相对。后来,宋徽宗听信道士之言,于政和七年“命户部侍郎孟揆于上清宝箓宫之东,筑山象余杭之凤凰山,号曰万岁山”,因其在宫城之东北面更名为艮岳。在《宋史》中也有记载,“庚戌,诏京师运米五十万斛至燕山,令工部侍郎孟揆亲往措置”。
孟揆是孟昌龄的儿子。从《宋会要辑稿》中可以得知,孟昌龄与其子孟扬、孟揆、孟持、孟扩,在政和至宣和年间分据吏部、户部、兵部、工部、都水监、将作监等要职,勾结内侍,权倾一时。然而,他们的名声十分不好,这一点在《宋史》中也有记载。靖康元年二月乙卯,御史中丞许翰上书说:“保和殿大学士孟昌龄、延康殿学士孟扬、龙图阁直学士孟揆,父子相继领职二十年,过恶山积。妄设堤防之功,多张梢桩之数,穷竭民力,聚敛金帛。交结权要,内侍王仍为之奥主,超付名位,不知纪极……”他甚至建议宋钦宗“澄清朝著,建立事功,不先诛窜昌龄父子,无以昭示天下。望籍其奸赃,以正典刑”。
常茂徕的观点可谓独辟蹊径、石破天惊,却招致中国历史学家邓之诚的批评:“元老本末不详。有常茂徕者,开封老儒,同治中犹存,喜收拾乡邦文献而不甚读书,改窜《如梦录》,令人叹恨,即其人也。不知宋人多以老命名,竟谓元老是字,奇想天开,坐实元老即孟揆。观其称朱勔为太守,胸无黑白可知。”然而,邓之诚只是否定了常茂徕的观点,并没有提出新的看法。
(作者:任崇喜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