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北宋文化:《东京梦华录》 回望都城华胥梦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6/16 16:16:0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
对于《东京梦华录》,学术界原多认为“是学术研究上很有用处的一部书”,社会科学研究者甚至包括建筑、交通、造船、兵器、气象等诸多自然科学领域的学者,将它视为必查必备必用之书。旧时的文人墨客在谈到北宋晚期开封城的掌故时,“莫不首引此书”。
到了近代,《东京梦华录》很高的经济社会文化史价值,引起中外许多学者专家的高度重视,交相征引利用。人们往往把此书与《清明上河图》视同姐妹之作,称其为“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
那么,《东京梦华录》到底为我们讲述了什么呢?
简单地说,《东京梦华录》按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前三卷,从京城城池、河道、宫阙、衙署、寺观、桥巷、瓦肆、勾栏等方面,缅怀北宋故都壮丽景观;第四、第五两卷,记述皇家仪典、斋道宴请、行肆百业、京瓦伎艺、婚嫁育子等民俗仪式;后五卷,按照年节时序描绘皇家和百姓的节庆狂欢。
唐末、五代时,“汴为雄郡,自江淮达于河洛,舟车辐辏”,经济已相当发达。唐代晚期,都城长安的给养完全依赖汴河漕运,汴州已是工商业繁荣的水陆要汇,“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肆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这也是开封成为五代梁、晋、汉、周都城的原因。北宋统一后,开封已成为“四方所凑,天下之枢,可以临制四海”的重要都城。据河南大学教授刘春迎所著《开封地下城揭秘》一书所述,北宋时期,汴河、惠民河(蔡河)、广济河(五丈河)以及金水河,在京城交汇,被称为“四水贯都”。东西穿城而过的汴河东流至泗州,汇入淮河,是开封赖以建都的生命线,也是东南物资漕运东京的大动脉。不仅江淮、荆湖、两浙、福建,甚至远至四川、两广的漕运物资,也要经汴河运送至京师开封。汴河里长年漕运的纲船有6000艘,每纲每年往返运输4次。这样的情景,在周邦彦的《汴都赋》中可以得到印证:“舳舻相衔,千里不绝,越舲吴艚,官艘贾舶,闽讴楚语,风帆雨楫,联翩方载,钲鼓镗铃。”
入宋以后,所谓“坊市分区制”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商人在坊区内街道两旁陆续开设店铺。
“北宋时期的东京,是我国古代真正意义上城市的开始。”刘春迎认为,东京城传统的“坊”已荡然无存,商店林立,“河市”“夜市”“瓦肆”繁荣,连皇家寺庙大相国寺都位于闹市。从《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开封城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场景。《东京梦华录》同样用了大量篇幅,从城市生活的各个侧面记述当时“人物繁阜”“人烟浩闹”的繁盛景象,甚至说“以其人烟浩穰,添十数万众不加多,减之不觉少”。
当时商业繁荣,孟元老在描述皇城东南界身巷的金银彩帛交易情景时说,“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夜禁”取消,开封城里出现“夜市”“早市”和“鬼市”。有的地方甚至“夜市直到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因为“夜市”,开封成了一座不夜城。以至有人形象而又不无带有讽刺意味地说:“天下苦蚊蚋,都城独马行街无蚊蚋。马行街者,都城夜市酒楼极繁盛处也。蚊蚋恶油,而马行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更鼓罢,故永绝蚊蚋。”
(作者:任崇喜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