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桥新说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6/16 16:33:57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州桥是北宋东京城直达皇宫的中心御街上一座著名的桥梁,后人普遍认为州桥于明末水患时被淤埋,其实它最后消失的时间是民国时期,这是笔者的新说。
州桥兴衰
州桥于宋代闻名天下,但并不是宋时所建,它始建于唐代。明成化《河南总志》卷三记载:
天汉桥,一名州桥,在本府治东南一里许南薰门街,唐建中间,节度使李勉建,以在州之南门,故名州桥,宋改名。
与此同时,李勉展筑汴州城,将汴河圈在城内,州桥便成了位于城中心区的名桥。唐代汴州已成为水陆交通要冲,中外达官信使、巨商富贾多经州桥到位于桥北的“高级宾馆”上源驿(宋都亭驿)。宋代的州桥是汴京三条御路的交会之处:南北穿桥而过的是从南薰门直达皇城宣德门的中心御街,桥北街两旁集中了宋廷的许多重要官府和机构,桥南就是著名的州桥夜市。州桥往东是直达新宋门的御路东大街,这里酒楼饭馆林立,整日车水马龙;州桥往西是直达新郑门的御路西大街,这里果子行、珠宝店和纸画交易集中。以州桥为界(后以大相国寺桥为界),西河平船,东河大船,舟楫往返,日夜不绝。宋代《东京梦华录》卷一描写州桥曰:
其柱皆青石为之,石梁石笋栏,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桥下密排石柱,盖车驾御路也。州桥之北岸御路,东西两阙,楼观对耸。
由此可知,州桥为一精美的大石桥,平桥,桥北御街上的建筑豪华气派。在州桥西南还有一家非常有名的大酒楼——遇仙楼,为汴京72家正店之一。元代时此楼还在,元人刘祁的《遇仙楼》诗中曰“独倚朱栏望明月”,可见此楼还是一个赏月的好地方。州桥的东南又有一座明月楼,专供游人登临赏月,饮酒助兴。总之以州桥为中心,商贾云集、人流如织,成为繁华汴京的一个缩影。
宋代以后,尽管沧海桑田,但州桥商业圈仍是长盛不衰,而且历代都对州桥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维修与改建,至明代变成了更适用的拱桥。专写明代开封的《如梦录》中《街市纪第六》记载:
再南是州桥 ,下即汴河,其桥脚北过县角,南至小纸坊街口……桥高水深,舟过皆不去桅。最宜月夜,汴梁八景之一,所谓“州桥明月”也。
这是1461年水患之前的情景。由明代开封学者李濂编撰、成书于1546年的《汴京遗迹志》在卷六中记载:
今省城延庆观前有小砖桥,汴渠故迹微存,俗名臭河儿。
那时的州桥是否存在呢?《汴京遗迹志》卷九中《桥梁》一节记载了10座桥,头一座就是州桥:
天汉桥,一名州桥……以上诸桥,在都城内外汴、蔡二河故道上。
虽然河道淤塞,但桥仍在“河故道上”。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九月,因天灾人祸,黄河决口,大水灌城,开封遭灭顶之灾。后人普遍认为:明末大水之后州桥即被淤埋于地下。经笔者重新考证后发现,虽然明末大水淤灌严重,但州桥并没有马上消失。
消失时间
明末大水之后,延庆观前小砖桥下的臭河儿只能变成污水沟,但位于城市中轴线上的高大州桥并没有消失。清顺治十六年至十八年(1659年~1661年),任开封知府的钱纶作有《州桥夜月》诗曰:“ 州桥横石水潺,清夜来游月正悬。却忆邗江二十四,吹箫犹似旧时圆。”
由此可知,清初时州桥虽然残破,但仍然存在。当代考古发掘已知,古州桥距地表4.5米深,而明开封城距地表5米~6米深,所以明末清初时州桥桥面仍高出地面0.5米~1.5米,桥上的栏板就更高了,但这些栏板应该被毁坏不少, “州桥横石”就是当时真实状况的记录。“水潺”肯定是污水排放,因为钱纶是“清夜来游”,自然看不清残桥下的流水,而只能听见水声。就是到了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的水患之后,州桥仍然没有被完全淤埋。清代开封学者宋继郊于光绪八年(1882年)前后编成的《东京志略》,在《州桥》一节的按语中说:
州桥在今南薰门直北县角十字口南,东距相国寺甚近。桥之东接袁宅街,街东有河沟,俗名后河,桥西通延庆观前水,亦隐隐作河身形,其为汴河故址无疑。汴城八景有州桥明月,桥故迹不可见,有坐东朝西关帝庙,其庙僧犹时时颜其门额曰“古州桥”,俗遂呼之为州桥关帝庙云。闻故老言,庙之正殿坐桥上,其下犹有瓮砖,缘明末河水淤塞平桥,故后人得以建庙其上。
按语所记为1882年前后的真实状况无疑,既称“桥之东”和“桥西”,可知州桥仍在。但清初还是“州桥横石水潺”,怎么会“缘明末河水淤塞平桥”?应该是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河水淤塞平桥,明末水患淤沙层2.5米~3米,还不足以将州桥淤埋,此处乃宋继郊“闻故老言”未加细究而误记。清代文化层0.5米~1米 ,1841年水患淤沙层3米 ,所以清末才会“桥故迹不可见”。那么,州桥是个什么样子呢?“桥之东接袁宅街,街东有河沟”,说明州桥之东已成为平地、街道,“河沟”与桥已不相接。“桥西通延庆观前水,亦隐隐作河身形”,桥西还有水!从桥西“作河身形”的地方向东看,州桥应该是一个不高的大土坡,所以此时州桥形迹微存。“坐东朝西关帝庙”在东西宽30米的桥面上只能在东部并延伸到桥东,庙门前是狭窄的南北路,庙址靠东,与金代桥基稍东移的记载相符。
此后又过了20多年,州桥仍未消失。《河南文史资料》第六辑所载,河南辛亥革命领袖张钟端之子张梦梅、张兆梅的《怀念双亲》文中记载:
1932年,齐真如(性一)任当时河南省政府秘书长,他在1911年为河南优级师范学生,亦曾参加起义工作。据自云,当时先父任他为运输队劳军队员,令他推土车一辆载铜钱二百串往南关外慰劳车站民军。约夜十时左右,行至州桥边,已闻枪声,街上行人乱跑,说革命党人要起义了,南门已关闭,无法出城,乃将小车及铜钱推入州桥河中,翻越城墙逃出。
由此可知,在清朝即将结束的宣统三年(1911年)的时候,无论“州桥”及“州桥河”变成何等模样,它们仍然存在,宋继郊的记载也得到了印证。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形迹微存的州桥及汴河自然是在民国时期才被逐渐填埋的。
[1][2]
(作者:杨庆化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