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出行资讯 > >300万奖补!郑州为何押注演艺经济
300万奖补!郑州为何押注演艺经济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25/11/5 11:14:01 来源:顶端观察 点击次数:

     “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这句被无数年轻人写在社交主页的浪漫宣言,正悄然重塑着城市的消费图景。

     11月1日,《郑州市演艺赛事经济高质量发展奖励政策》(以下简称《政策》)正式施行,以最高300万元的奖补力度,推进打造“文旅强市 演艺名市”。

     放眼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加入这场“演艺+”竞赛。一场演出能带来多大的经济能量?城市IP又该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

鼓励引进大型演出,最高奖补300万元

    演艺与赛事,正成为城市心跳的新节拍。

     《政策》以支持主办方为主,联动促进场馆场地、票务平台等产业链条发展,让红利直达市场主体——

     鼓励引进大型演出项目,对现场核定观众人数超过5000人且市域外观众占比不低于50%的,根据累计售票人数、售票收入,分档给予最高300万元奖补;

     鼓励演出票务经营单位在郑州设立子公司、区域总部,对在本市年度票务收入达到5亿元、10亿元以上的,每家公司每年分别给予最高100万元、200万元奖励;

     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体育赛事,国际级重大赛事,给予不超过300万元的办赛奖补;国家级重大赛事,给予不超过200万元的办赛奖补;自主品牌赛事,给予不超过100万元的办赛奖补;

     ……

     与之配套的是,郑州市政务服务网“演艺赛事活动一件事”办理专区上线,实现“一次认证、一表申请、一窗受理、全程网办”,办理时间压缩至6个工作日内。

     此外,郑州还推出为期一年的优惠试行政策:演艺赛事开始前1天至结束后1天期间,观众凭演唱会门票(含电子门票),在餐饮、酒店、景区和特色商圈享受专属折扣。

     这份政策清单,清晰地勾勒出郑州的迫切——用真金白银,在城市竞争的牌桌上,稳稳押注“注意力经济”与“体验经济”,把城市的发展与体育赛事的激情、音乐节的霓虹深度绑定。

为何各大城市纷纷竞逐“演艺+”

     张杰、五月天等艺人轮番开唱,带动周边酒店入住率飙升92%;世界F1H2O摩托艇赛事等国际级赛事落地,燃动了整座城市运动激情;“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观剧人次突破1200万,厚重地域文化与现代演艺形式完美结合……

     作为中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近年来,郑州依托奥体中心、大剧院等文化设施,打造高品质文艺演出项目,“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城市品牌效应彰显。据统计,2023年以来,郑州市共举办5000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115场,吸引近200万观众观看演出,票房收入约18亿元,直接拉动综合消费近百亿元。

     一张门票,不再只是一场视听盛宴的通行证,更成为撬动一座城市消费市场的有力杠杆。

     放眼全国,这场竞赛已呈白热化趋势:

     北京打造“演艺之都”,国家大剧院、天桥艺术中心年度票房超2亿,2024年举办营业性演出约5.7万场,吸引观众超1280万人次,票房收入超39亿元;

     杭州持续放大“后亚运”效应,扎实推进国际赛事之城建设,举办了世界羽联世界巡回赛总决赛、世界无人机竞速锦标赛等多项国际性赛事;

     成都凭借浓厚的音乐氛围和完善的产业链条,成为众多歌手和乐迷的首选之地,打造“星巢”“仙人掌”等音乐节IP,用旋律重构城市叙事……

     这场城市集体行动的底层逻辑已然改变:以文化、体育、娱乐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以其绿色、高附加值、强拉动性的特点,成为城市经济转型不可或缺的增长引擎。据测算,大型演出对交通、住宿、餐饮的拉动比可达1:7,成为消费复苏的核心动力。

      另一方面,一场顶流演出在社交媒体上的裂变式传播,能迅速刷新一座城市的印象。当Z世代在朋友圈晒出现场的荧光海,当乐迷在短视频里记录郑州的街巷与烟火,它们构成了一座城市的“动态名片”。

奔赴之后,如何停留?

      三百万奖补,是郑州掷地有声的请柬。但真正的考题在于:当烟花落尽、人群散去时,能否让每一个为演出而来的人,不仅尽兴而归,更愿意再次奔赴甚至停留?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富禄认为,政策红利释放后,郑州还需破解“同质化竞争”“产业链断层”等挑战,走出特色发展之路,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

      首先,找准文化定位。郑州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少林功夫、商都文化等丰富的资源,要将这些独特的区域文化元素与现代演艺形式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演艺品牌,并要具备国际视野,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

      其次,完善产业链条。加强与国内外头部演艺赛事企业合作,与高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依托文化演出场所,构建“创作-制作-宣发-消费-衍生”等演艺赛事全产业链生态。只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才能让演艺经济在郑州扎根生长。

      此外,培育本土市场。将演艺赛事与城市公共空间结合,让演艺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让观众真正参与赛事进程中,从“观众”到“粉丝”再到“社群”,培育坚实的本土演艺赛事需求市场。

(作者: 责任编辑:言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没有了!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