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角河南 >> 寻根 >> 正文
赵匡胤与殿试制度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09-3-13 来源:网络来源 点击次数: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科举考试。我国古代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始于西汉,但一直没有殿试的规定,殿试是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形成的制度。
  北宋初年沿用前代的办法,每年都举行科举考试,正常的程序是由礼部主持进行考试,确定名次,最后报皇帝知道就行了。宋太祖开宝六年,新录取的进士宋准等38人上殿谢恩,赵匡胤在和他们的对话中,发现其中名叫武济川和刘睿的两个人举止粗俗,学识浅陋,对话前言不搭后语,根本不符合进士资格,就当场把这两个人画掉了。后来听说负责这次考试的翰林学士李窻和武济川是老乡,赵匡胤非常生气。这时,没有被录取的进士徐士廉等人联合起来,到朝廷撞击登闻鼓,状告李窻徇私枉法。赵匡胤就询问翰林学士卢多逊到底是什么情况,卢多逊说:“我也听到不少这样的议论。”于是,赵匡胤命令把所有没被录取的人员名单上报,结果共报上来360人。最后选定195人,加上已经录取的38人,另外任命主考官员,重新进行考试。宋太祖赵匡胤亲自到讲武殿批阅考卷,钦定录取进士26人,其他诸科录取101人,宋准和徐士廉都在录取之列。同时,调查进士录取中的舞弊案件,李窻和其他主持考试的官员都受到了严厉处罚。
  从此,殿试的做法固定下来,并成为科举考试一道必要的程序。到宋太宗赵光义时,首次采取了把参加考试的人员姓名遮盖起来的糊名考试,开了封闭改卷的先例,宋英宗时更明确了三年一次的会试时间。科举考试在北宋形成了一整套完善规范的制度,对后来各朝都产生了深刻而重要的影响。
发表评论: 】 
(作者: 责任编辑:马欣)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