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故事 >> 正文
浅谈漯河市郾城、召陵地名之由来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27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三监之乱”因周公专权引发。作为“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史记》)”的召公,与周公“五成而分陕,周公左,召公右(《史记》)”,威名不次于周公,对引发“三监之乱”原因岂能不深思?故将其国名“妟”加匸为“匽”,示隐匿之意,也示其后要藏起锋芒,低调做人,免招祸乱。
    从金石铭文来看,“郾”字在西周作“匽”。如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的匽侯舞钖铜盾、堇鼎铭文,1955年于辽宁凌源海岛营子出土的匽侯盂等。到了东周战国,“匽”作为地名,加邑成了“郾”。如1997年7月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龙贯村发掘出的郾王职剑(郾王职即派乐毅攻占齐国的燕昭王。郾王职剑现存淄博市博物馆),以及众多的郾侯腰戈、郾侯载戈、郾王戎人戈,再到燕国最后一个国君的郾王喜剑、郾王喜矛等。
    有人依据南北朝《水经·颍水注》“东南迳召陵县故城南,春秋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师于召陵责楚贡不入即此处也。城内有大井,径数丈,水至清深。阚骃曰:召者,高也,其地邱墟,井深数丈,故以名焉”的记载讲述召陵来源,也有人以此认为召陵与召公没有关系,进而推断郾城与燕国始封也没有关系,并以此否定傅斯年关于召公初封在郾城召陵的推断。事实上,根据东汉《说文解字》:“召,呼也,从口,刀声,直少切”的解释,查遍所有字书,并未见“召”有高的意思;《辞海》对“陵”的解释倒是符合北魏大臣阚骃之言:“大土山:山陵。丘陵。”显然阚骃所曰“召者,高也”之语不足为信,以此否定召陵与召公无关也不足为凭。
    在漯河流传最广的,就是有人依据郾城县志在晋朝将召陵写作邵陵推定,召陵原来念召(zhào)陵,因避司马昭之讳改念召(shào)。须知,召(shào)作为姓氏和因姓氏所得地名,加右耳旁不加音意不变。古时地名如“匽”加“邑”为“郾”,“甘丹”加“邑”为“邯郸”,“召”加“邑”为“邵”非常正常,在这里召陵的“召”加“邑”为“邵陵”,从书写和观瞻上来说,显然有点画蛇添足,再把“邵”改回“召”也很正常。召陵因召公而得名,不可能会念召(zhào)陵。
发表评论: 】 
(作者:网络来源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