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工艺美术师、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河南省首届陶瓷设计艺术大师……但王亚东最为自豪的身份却是舞阳贾湖陶艺传承者。
受家庭环境影响,王亚东自幼酷爱贾湖文化并潜心研究“贾湖陶”制作技艺。20多年来,为了传承“贾湖陶”文化,他沉醉其中,乐此不疲。
王亚东戴着黑框眼镜,文质彬彬,风趣幽默。“贾湖陶器的烧制,可以追溯到八九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舞阳县博物馆第一任馆长朱枳是我表爷,我曾跟着表爷和中国科技大学的张居中教授学习古陶瓷方面的知识。”
“我们家世代都做陶器。清朝时我家制陶作坊的名字叫‘恒盛义’。逢庚会时,家人就带着金字招牌去摆摊卖陶罐、陶壶等日常生活用品,凭借不错的质量和精细的做工,在附近很有名气。现在当地的老年人几乎都知道‘恒盛义’。”王亚东说,1994年,他开始申请“贾湖陶”商标,申请成功后正式改名叫“贾湖陶”。
王亚东从小喜欢并学习画画,这为他后来做“贾湖陶”奠定了基础。“我上小学时学习画画,课堂上老师摆放的静物是几个古陶壶和古陶罐,我一看就笑了,这不正是我们家生产的吗?我家院子里到处都堆的是这东西。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王亚东笑着说。
提起自己创作的第一件“贾湖陶”作品,王亚东至今还记忆犹新。“我制作的第一件‘贾湖陶’作品是一个鼎。那年我刚初中毕业,看家里人都在做陶器,也动手做起来。找好样品,量好尺寸,然后在图纸上画好,再按照图纸做。因为鼎是三条腿,为了找到平衡点,让鼎能稳稳地立起来,我安装时费了好大劲,尝试了好多次才成功,所以印象特别深刻。”
“听说那个鼎现在还被一个博物馆收藏着,但我一直没有见过。如果能找到的话,我真想自己收藏起来,因为是自己制作的第一件作品,很有意义。”王亚东遗憾地说。
热爱制陶 潜心研究“贾湖陶”制作技艺
从舞阳到漯河技师学院,到郑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再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然后又回到舞阳,王亚东的人生轨迹划了一个圆。
“由于放心不下贾湖陶艺,我最终选择‘贾湖陶’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目标。”王亚东说,“可以说‘贾湖陶’就是我生活的全部。”王亚东对有9000年历史的贾湖陶艺情有独钟,一有时间就动手制作陶器。在王亚东看来,做陶器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他沉醉并享受这一制造过程。
“制陶的过程很奇妙。原本是一堆土,经过与水相融,浴火重生,变成了陶器和瓷器,成了工艺品。”王亚东说。
据介绍,“贾湖陶”采用的陶土取自当地的黑胶泥和黄胶泥,即沙颍河泛滥后沉积下来的粘土。“土必须是没有见过太阳的,挖完后需要经过晒干、粉碎、过筛、沉淀、练泥等工序;原料准备完毕后就是成型,对胶泥进行拉坯和雕塑,制成碗、壶、瓶、罐、花、人物、动物等造型;成型后进行阴干,然后开始装窑烧制;一般烧制时间需要36个小时左右,其中陶器窑温最高控制在950度左右,瓷器窑温最高控制在1250度左右。这期间需要一直有人在旁边守着,按时间调节火候和窑温……”对于“贾湖陶”的制作流程,王亚东早已熟稔于心,“每次陶器出窑前心里都很激动,就跟等待自己的孩子出生一样。出窑后,要严格检验,对成品分为窑变与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如果不合格就摔掉。”
学院进修 为“贾湖陶”注入现代元素
2011年,为了更好地发展“贾湖陶”,王亚东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主攻工艺美术陶艺设计以及文化与艺术如何完美结合等方向。
“教我的老师有张敢、王建中、刘培金、韩美林等,从他们那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视野开阔了,思想上也受到了启发。”王亚东说,他开始思考如何将现代时尚元素融入传统的“贾湖陶”中,使“贾湖陶”由日用品变为艺术品。“艺术来源于生活,如何让‘贾湖陶’从生活化转向艺术化,同时又不丢失原有的文化底蕴,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王亚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