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故事 >> 正文
浅谈漯河市郾城、召陵地名之由来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27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1986年,北京房山琉璃河商周遗址1193号周墓出土大量西周早期青铜器,轰动史学界。其中铸有“令克侯于匽”的同铭罍、盉各一件最为珍贵,被称为克罍、克盉,现存北京博物馆。
    从“令克侯于匽”句式上看,“匽”已经存在。截至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燕国之地在周之前有叫“匽”的方国,而只有河之南有个“匽”国。再者,铭文是“令克侯于匽”而不是“令大保(“大”古通太,即太保召公,下同)侯于匽”,即使“克”是召公长子,武王灭纣,不可能不封召公而先封其子,由此断定“令克侯于匽”,只能是后来才发生的事,克罍在北京出土,只能证明匽国后来确实迁徙到了今北京。
    清咸丰年间,山东寿张县梁山出土七件青铜器,其中大保鼎内壁上有“大保铸”三字铭文,金石学家认定,大保鼎以及“梁山七器”中的大保簋、大保卣等都是召公铸造的,这些重器正是召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关于“七器”如何会在梁山出土?一些专家认为召公逐北途经梁山,“遂有诸燕器出土梁山之事”,“大保七器出土于寿张梁山,地居北上燕土的中途,则未始不可能正因召公追逐北逃的王子禄父,而其后裔徙封于燕”等说法。试问,召公尚在去北燕途中,七器之一的宪鼎铭文“在匽”是在哪个匽?只有用河南郾城的郾才能说得通。宪鼎铭文曰:“隹九月既生霸辛酉在匽,侯易宪贝金,扬侯休,用作召伯父辛宝尊彝,宪万年子子孙孙宝光用大保。”铭文大意是说:“九月上旬的辛酉日,宪在匽地,匽侯赐宪贝与金,宪为传扬匽侯的恩赏,特作召伯父辛(召公奭)宝尊彝器,宪将子孙累世铭记大保(召公)的恩赏。”宪鼎证明,此时大保召公已是郾侯,并在郾地赏赐宪金贝。历史上召公从未到过“北燕”之郾地,此器铁证召公始封地就是河南郾城。
    再谈谈七器之一的大保簋铭文:“王伐录子圣,摣厥反,王降征命于大保。大保克敬亡遣。王泳(迎)大保,易(赐)休余(徐)土,用兹彝对命。”意思是说:周成王讨伐录子国叫圣的国君,因病返回,成王命令太保召公出征继续讨伐,召公谨遵王命凯旋,成王亲自迎接召公,并赏赐徐国土地给他,特制作彝器铭记此事。郭沫若认为:“录”应读为“六”,地望在今安徽六安市(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如果召公当时的封地不是在郾城召陵一带与徐国相邻,而是在千里之外的北京,赐封徐土则不太可能。
    那么北燕之郾国何时从河南迁来?这个问题,北京社科院副院长常征在其《释〈大保鼎〉》一文中讲得很明白:“燕侯召公奭作为成王太保,是平定山西唐人之乱的周军统帅。他在成王八年平定唐乱后,十年东出河北,抚定北方。”“召公进抵今徕水、易县边界之永阳乡即《太平寰宇记》所说‘废沫水县’,并未派兵深入,以示对冀北、松辽、朝鲜半岛众多的诸侯不加侵夺。由于他采取了‘服近怀远’的开明政策,又由于驻地邶伯(殷人方伯)和从行的箕子帮助,远方诸侯皆相率纳款。”“召公与这些诸侯会盟并承王命封建箕子之国于朝鲜二水间(朝水即今潮河,鲜水为唐山陡河古名)使为‘朝鲜侯’,自则回朝主政,成王即迁封燕国于北方,由召公长子‘太子癸’继燕侯位(见《堇鼎》),其旧封燕国河南郾城、召陵,即作为召公居官之采邑,由其次子一系领有。”
    匽侯旨鼎、宪鼎和克罍、克盉上的“匽”字,是目前所知最早加匸的“妟”字。《说文》解:“匽,匿也。从匸妟聲。”为什么将“妟”加匸为“匽”,带上隐匿之意?这里有必要做一解释。
    武王灭商,封纣的儿子武庚在殷都故地以安商民。武王又把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封殷都周围,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武王病死,成王年幼即位,周公辅政代行王事。周公专权,“三监”疑其有不臣之心,于是勾结武庚作乱,史称“三监之乱”。《尚书·金縢》载:“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成王)。”之后周公东征,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废霍叔为庶民,平定了三监之乱。 
发表评论: 】 
(作者:网络来源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