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文化趣话
牡丹,是中国传统特产名花和药用植物,素有国色天香之称。自古就得到我国人民的喜爱,与人们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情趣盎然的牡丹文化。有关牡丹的诗文、习俗等数不胜数,流传至今,成为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和文化财富。
赏牡丹:自唐代起,牡丹不仅为帝王、士大夫所欣赏,逐渐遍及寺庙道观,同时也为平民阶层所接受,而这种时尚一直延续至今。“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赏牡丹花成为唐长安的盛大节日。每逢牡丹花期,正如白居易所述:“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人们竞相赏牡丹、买牡丹、插牡丹,成为时尚。《唐国史补》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每暮春,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民间亦有“斗花”习俗,每牡丹盛开,有花之家便会邀宾客至家中游赏,并互相炫耀和攀比。宋代,牡丹继续获得最高的推崇,尚牡丹又形成新的高潮。北宋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载:“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那时,洛阳已经成为牡丹的栽培中心,洛人独称牡丹为“花”。每到牡丹开花时,即举行盛大的花会。建国以后,山东菏泽与河南洛阳成为牡丹的最有影响力的栽培和观赏基地,两地自1983年起,每年适逢牡丹花期,相继举办牡丹花会,逐渐成为名扬海内外的赏牡丹的金字招牌。
牡丹吉祥图:牡丹是中华民族的富贵吉祥象征,由牡丹组成的各种花纹图案,被人们应用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生活用品、衣物服饰、窗花剪纸等。《中国吉祥符》一书中,共收录286幅吉祥符图,其中由牡丹构成的吉祥符占了20幅。例如,“凤戏牡丹”图,由牡丹与凤凰组合而成,牡丹为“百花之王”,凤为“百鸟之王”,寓意天下太平,繁荣昌盛。“富贵长寿”图,由牡丹、蝴蝶与猫组合而成,猫与耄谐音,蝶与耋谐音,寓长寿,牡丹正午盛开,寓旺盛,该吉祥符图寓意富贵长寿。“白头富贵”图,由牡丹与一对白头翁组图,寓意夫妻白头偕老,富贵长命。
牡丹诗:历代诗人将牡丹看作美满和理想的化身而热情歌颂,唐宋两朝的诗词便有千首左右,仅《全唐诗》中有关牡丹的诗歌有185首之多。牡丹诗词内容广泛,咏物、寄情、喻讽,各具特色,有盛赞牡丹美丽,表达惜花心情的,有借花喻人,托物言志的等。这些牡丹诗风格多样,内容丰富,不仅有高度的艺术审美价值,还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如,“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牡丹谚语:伴随着牡丹栽培技术的不断提高与牡丹品种的增多,大量牡丹谚语随之产生。牡丹谚是以活泼生动的语言形式传授与牡丹相关的生产经验与园艺经验的。牡丹谚语种类繁多,几乎涉及到牡丹的整个栽培过程、出售过程以及赏牡丹习俗的全部领域。诸多牡丹谚语是我们考察牡丹种植技术、生长规律和我国人民尚牡丹心理不可多得的活的教科书。“谷雨三朝看牡丹”,道出了牡丹的开花期;“牡丹为王,芍药为相”,这则谚语,不仅包含了牡丹和芍药的亲缘关系,也包含了牡丹的“花王”地位。诸如“牡丹舍命不舍花”、“牡丹爱搬家,越搬越开花”等牡丹谚枚不胜举。
牡丹花名:自古以来,牡丹的命名趣味无穷,值得品味。我国牡丹花品极多,但是,牡丹的每一种单品,人们都为之赋予了一个奇特、吉祥、有象征意义的名字。命名的方式主要有:以数字、颜色、人物、珠宝、花师姓氏、产地与吉祥富贵等命名,如,一品朱衣、二乔、大棕紫、飞燕红妆、青山卧雪、蓝田玉、状元红、姚黄、魏紫、冠世墨玉等。几乎每一个花名,都洋溢着人间的烟火气息,都附带着一段动人或者凄凉的传说或典故。
牡丹画:牡丹作为独立的艺术形象,犹为历代画家喜爱,牡丹画常被文人画家作为借物抒怀的理想对象,是我国国画中的最重要的素材之一。以牡丹为题材的画瀚如烟海,其中不乏出自名家之手的牡丹画,如东晋顾恺之的《洛阳神赋图卷》,乃画中之珍品。在牡丹的产地,牡丹作为一种绘画题材,已不仅仅是文人雅士之作,大批的农民画家队伍也活跃在画牡丹一线。各地文联、美协经常举办大型的牡丹画会,来展示各种流派风格的牡丹作品。
牡丹花馔:在我国的悠久饮食历史文化中,将观赏花卉加入菜肴,牡丹花馔占有一席之地。如《复斋漫录》载,孟蜀时兵部尚书李吴谓:俟牡月花谢,以牛酥煎食之,谓之花酥。明清时期俗民们已掌握了较完善的制作和食用方法。清《养颜录》载:牡丹花瓣,汤焯可,蜜侵可,肉烩亦可。中国的饮食文化中,牡丹可以入菜肴、花酒、点心等。从用料上看,有以牡丹花为主料,也有为辅料者。牡丹花食用味极鲜美,酿酒芳香馥郁。牡丹花不仅可以直接制作饮食,还可以通过提取香精或其他营养成分来广泛应用于人体饮食和保健。在我国几大菜系中,有许多以牡丹为主附料烹制的菜肴。如,“牡丹里脊片”,“牡丹饼”,“清汤牡丹鱼丸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