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
庙会+社火
“红火过大年”,味道最浓的地儿——庙会。
河南庙会数不胜数,其中三大庙会最著名:浚县古庙会、淮阳太昊陵人祖庙会、宝丰马街书会。浚县庙会,有唐以降千余年,如今历时月余,地跨数省。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中断了数年的洛阳关林庙会,现在业已重新启动。近日,由洛阳关林管理处主办的2011年洛阳关林春节民俗庙会暨“关公海选”活动启动仪式正在进行。本次“关公海选”活动将持续到2011年2月18号(农历正月十六),评选出十位参赛选手,作为关公海选的使者,传播弘扬关公,并设有重奖。
“庙”趣横生,因有上百种小吃。“庙”趣横生,因有泥的木的柳的布的玩意儿。“庙”趣横生,因有娱神自娱之民俗。“庙”趣横生,更因有迷狂社火。
为何有庙会有社火?民俗学家孟宪明感叹:“庙会是对孤独的反抗,庙会是对绝望的诉求。它表达了人们最基本也是最高层面的精神向往。所以庙会不得不用长鞭炮、用高香、用大戏、用浩歌呼喊和舞蹈一次次演绎着虔诚。”
社火是庙会高潮。小小浚县竟有上百家社火班子。他们高擎彩旗,燃起长鞭,吹响长长尖子号,滔滔涌向庙会轮番表演。他们着戏装、画脸谱,戴面具,在欢闹中取乐,在耍逗中献艺。年年参与表演者,竟有两万余人。
当是时也,县城倾城阖户,乡下户不留人,上百万人黑压压簇拥着,从县城漫溢到两山之上。这是何等的气象,何等的狂欢?
听
曲艺+戏剧
没有大锣大鼓、长歌小调萦绕于河南大地,又哪里像过大年?河南是曲艺大省,流传曲种54个,河南坠子、大调曲子、河洛大鼓和三弦书,号称四大曲种。篇幅所限,四大曲种只说俩。河南坠子诞生于开封,流传到全国各地,如同豫剧般,变成河南文化符号。河南坠子全省皆可听,味道皆不同。
大调曲子生长于宛,南阳各地长街背巷,都有其传唱。谁讲曲艺一定土?它竟如昆曲般曲词典雅曲调缠绵。
河南戏剧种类众多,其间有三,极独特,被称为“天下第一团”,意即只有一地一团,别无分店,值得春节出游的你多多关注:
豫北——焦作沁阳怀梆,是大锣大鼓大腔大嗓,无修饰地豪放,硬实的声音,直着喉咙,唱到力竭,将乡村的喜洋洋扯到高潮。
豫南——南阳内乡宛梆,女演员甩密集花腔,陡峭而有光彩,“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配上伴奏主弦发出“唧唧”声,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我听时只觉耳朵忙不过来。
豫东——周口太康道情,则是清浅如水,婉转流畅的乡野小戏,有南方小戏花鼓戏黄梅戏的味儿。像杂面馍般新鲜好吃,像印花土布般清爽。
住
地坑院+石头村
春节出游,想找有特色地儿住几天。其实不出河南,有的是好玩的地儿。
豫西三门峡陕县的黄土塬上,散布着大量地坑院村。地坑院是平地上下挖6米左右,形成方形或矩形土坑,坑四壁凿窑洞居住。进入地坑院村,只闻人言笑语,鸡鸣畜叫,不见村舍房屋,人称“地下四合院”。
春节你若去踏访,一家的客人会变成一村的客人,你会吃到手擀面条和自磨豆腐。你若去,一定要去南沟地坑院村,一村男人,都坐在地坑院炕上剪窗花。
豫南,内乡吴垭石头村,有300年历史的小村,如被时光遗忘,一世纪前人们如何生活,现在依然。
200余间石头房构成石头迷宫,石板路上到处是牛粪。村民贴近生活本源,生活方式自然健康。他们长期以来,甚至只需买盐,别的全可自给自足。在那儿,我吃过的冬日夜宴是:馏红薯,一块南瓜馅麦面卷子,外加一碗红薯玉米糁,还喝了半碗小米黄酒。饭后水果是野山楂野酸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