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暨第三届中国郑州农业博览会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充满“中国元素”的淮阳泥泥狗成为大家青睐的艺术品,“泥泥狗之乡”——淮阳县金庄村的代表任国和在这次会上成了名家,他制作的泥泥狗“母子猴”和其他三件泥泥狗再次被纳入农业部收藏系列。
淮阳是人祖圣地,羲皇故都。“泥泥狗”又称“陵狗”,是淮阳泥玩具的总称,传说为伏羲、女娲看守陵庙的“神狗”,可消灾祛病,颇为神圣。“泥泥狗”伴随宗教祭祀和古老民俗而诞生,并传承至今。
在淮阳,没人能够说得清是先有庙会还是先有泥泥狗。“泥泥狗”的产地,过去多集中在淮阳县城东的金庄、武庄等12个村庄。这些村庄距伏羲故都——宛丘城遗址仅有4公里,距太昊伏羲陵最近的地方仅2公里。这里的村民世世代代有做“泥泥狗”的传统。太昊陵庙会为“泥泥狗”的销售搭建了平台,每年的庙会前许多村民开始捏制泥泥狗,然后提着篮子到庙会上叫卖。这些原始的带有极强中国元素的泥泥狗就这样在淮阳活化石般传承了几千年。
泥泥狗用黑色铺底,青、赤、黄、白四色点线勾画,造型古拙荒诞,色彩神秘,历史上一直作为部落图腾和吉祥物。然而,虽流传千年,其造型和纹饰符号却一直没变,由此被称为“活化石”和“真图腾”。最有特色的就是“人面猴”,它是传说中的“人祖”,因此吸引了许多专家学者和一些博物馆购买收藏,这里,他们看重的就是“泥泥狗”的图腾文化和生殖文化。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批农民不再满足于自产自销泥泥狗的小农经济模式而外出打工。由此,又“土”又“老”的泥泥狗一度出现制作低潮,传统文化受到空前的传承威胁。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看到了最后的坚守者,这就是今天的泥泥狗的传承人——部分有文化眼光的当地农民。“泥泥狗之乡”——金庄行政村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如今,淮阳县有八九个自然村还在制作泥泥狗,金庄就占了五个自然村。金庄3200多口人,季节性制作“泥泥狗”的有2000人,专事“泥泥狗”的制作人员20多名。
目前,这里的泥泥狗已经远销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达1400多万元,这对几个村的农民来说是个可观的经济收入。
“河南省历史文化遗产泥泥狗传人”任国和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从6岁起跟随父亲学捏泥泥狗,到现在已经50多年了,而今,任国和的工作室是村里最大的,他的儿子、孙子、孙女都加入了传承文化遗产泥泥狗的队伍。如今,任国和的泥泥狗不但在淮阳和周口有自己的专营店,还进行网上销售。任国和说:“我打算在村里成立专业合作社,把泥泥狗的产业做大做强,把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资源更多地挖掘出来,传给子孙后代。”
泥泥狗活化石般在淮阳传承了几千年,它以特殊的文化魅力吸引着众多民俗学者、神话学者、人类学者和艺术家一步步走近原汁原味的中国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