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工艺激发传统烙画新活力

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和发展工作,将分散流落于南阳各地的烙花艺人组织起来,先后成立了互助组,合作社。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烙花艺人不断继承发扬前人的优秀传统,推陈出新,改进工艺和工具,从而把烙画艺术推上了更加广阔的发展道路。
烙画不仅要求匠人“烙”的技术要过硬,也需要有深厚的绘画功底作为基础,更需要强烈的创作灵感,方可完成。如今,烙画作为一门濒临失传民间艺术,因本身工艺复杂,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烙画,艺人常以铁针为工具,在油灯上炙烤进行烙绘,主要作为筷子、尺子、木梳等小件日用品上的装饰,故古称“火针刺绣”。后来,制作工艺和工具不断改革,由“油灯烙”换代为“电烙”,将单一的烙针或烙铁换代为专用电烙笔。
无论绘画工具如何改进,但烙画创作对于画画之人的要求却始终那般严格。匠人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也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的创作原则。既要融合中国绘画中勾、勒、点、染、擦、白描等传统手法,还需灵活运用温度,烫出了画幅中丰富的层次与沉稳的色调,赋予画中之物较强的立体感。
烙画本色美独具一格,注重火烫棕的深浅变化,成为烙画最基本的色调。作品通常呈先出深、浅褐色,表现强烈的水墨感,清晰秀丽,古朴典雅。烙画特有的肌理变化,高低不平具有一定的浅浮雕效果质感强烈。经渲染、着色后,可产生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 描等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烙画既能保持汉族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使其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文化界及收藏界誉为“艺术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