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是我自离开大学以来从事的第一份工作,也是我离开校园后唯一做过的一份工作。在大学我的专业是英语教学,毕业前也做过家教、甚至在一所高中教过课,但自从我干上这份工作后,我就离不开它了,一晃就是四年多。四年多的披星戴月、迎来送往不仅丝毫没有使我感到导游工作枯燥无味,却使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热爱这份工作。这份工作让我明白要干好任何一件事都不容易,尤其是要做一名好导游,必须具备坚定的爱国思想、对导游事业的热爱之情、丰富的知识储备、过硬的业务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能力。也是这份工作促使我不断学习和成长。
刚毕业那会儿,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体会一下在学校生活中完全没有接触过的旅游行业,想着这样即可以继续用到我所学的专业,也可以了解在大众心理“全凭一张嘴”过活的导游生活到底什么样的。这一接触却让我发现做导游容易,但做一名好导游却很难!
在工作中我逐渐明白导游的工作是整个旅游产品实现价值的最后一个环节,而导游员也不是一般意义的陪同、向导和翻译,是旅游企业的支柱和代表,受国家和当地政府的委派,对海内外游客进行友好接待带,即是文化交流的“使节”,也是民间的“大使”。这让我心中逐渐感到压力,甚至还有点踌躇!虽说导游是一线岗位,但工作意义重大。我的工作从最初的熟悉导游词开始,刚开始是死记硬背,到后来游刃有余;接待上最初是程序式的,按照书本条例上的要求一项项的完成,慢慢地我也能做到主动服务、细微服务和针对性的服务。渐渐地,我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在省市级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经常代表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政治接待(如美国垦务局局长);代表公司接待国外重要官员等。
当然取得成绩不是最终目的,关键是要摸索出方法,使自己不断进步。下面谈谈我的的几点想法:
在平凡的工作中磨练意志
我的日常工作主要就是三峡坝区的游船接待,一趟团的接待时间不长,一般是2-4个小时。与客人接触的时间相对全陪来说是很短暂的,几乎没有太多与客人接触相互建立感情的机会,这就容易使人产生倦怠情绪,甚至让自己觉得自己的工作不重要。而我则记得我们一位领导说过的一个词“水到渠成”。我是这样理解的,当你的功夫花在刀刃上了,当你的活儿做精了,就会自然而然地显现效益、出成绩,自然而然会有人看到你肯定你。所以我愿意做那条默默流淌的小溪,等到它水量逐渐充沛时,它就会被人们发现。最初的一次“发现”是一次和客人道别,一美国老太太下车后特意留下问我“是否在美国学的英语?你讲的英语是我们来中国后碰见的最好的,清楚、明了、不带口音”。我听着这话心里是开心极了!这就是一种高度肯定。从工作上一个个小的肯定中我逐渐坚定信念、平和心态,积极向老同志学习。有了坚定的意志,不怕出不了好活儿!
精心准备,临场不慌
成功的多半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前不久我有项任务,是接待第一届国际堆石坝会议的客人来宜昌考察。四天的行程,又全是各国水坝专家,考察项目涉及到宜昌三个类型不同的水利工程。若是平时接待的线路是轻车熟路,那么这个计划还是让我很有压力的,可对待这一个得提前准备准备,毕竟都是这方面的专家学者。首先我了解了客人的情况,如国籍、是否有特殊宗教信仰等,针对这些情况我专门提前安排特殊餐饮;还为行动不方便的客人专门安排座次,交代酒店特殊照顾;最重要的是我事先尽可能地查找了相关工程的资料和英语专业术语,为现场翻译作准备……最后在接待过程中,还真派上了用场,帮助各个工地的专家进行现场翻译。客人圆满地结束了在宜昌的考察访问,随后会议主办方位于北京的中国大坝协会还专门发函表扬我此次的工作。我体会到,只有平时刻苦钻研业务,才能胜任一些难度大的接待。对较大难度的接待工作,必须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工作,进行周密安排,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应付自如。
留心观察,日常积累
很多人都说,学英语不去美国、英国,就学不到真正地道标准的英语。其实不然,我的工作中就有很多好机会。在学校的时候,我们只有少数课是外教上的,可是还不多,所以没有太多时间接触原汁原味的英语,平时只能靠听磁带、看电影。现在好了,天天面对老外,不能让机会溜掉。有很多人不太愿意花时间和老外闲聊,也不太敢于接受老外的提问,所以失掉很多听、说英语的机会。要说好英语,多练是唯一的途径,所以大胆和老外面对面地交流,注意记下他们用词的方法和说话的风格,这会是非常有益的。
研究客人心理,提供优质服务
如果我们导游能认真分析和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了解和掌握他们的爱好及兴趣,“有的放矢”因团而异地进行生动而又灵活的导游,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客人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这就要求我们做一个博学多识的“杂家”,并做到特中有专,广中有深。同时还要多学习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接待礼仪等知识。
上面,我所提到的一些实例,或多或少地说明要做一个好的导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从微不足道的一点一滴做起。通过对知识的日积月累,不断地总结失败与成功的经验才能在导游业务上有所提高。我也要持之以恒,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