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导游之家 >> 导游乐苦 >> 正文
必看:河南风情十八怪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08-10-27 来源: 点击次数:

    第八怪:豫剧老少都喜爱

    “刘大哥说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这段唱词和唱腔,相信河南人很熟悉,大多数中国人也不陌生,飒爽英姿的巾帼女英雄之所以能走进千家万户中国人的心中应当归功于豫剧《花木兰》的传唱。花木兰是河南人的骄傲,豫剧更是咱河南人的骄傲。

    豫剧,原称“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调”,因河南简称“豫”,故解放后定名为豫剧。豫剧最初是由一种“汴梁腔”的乡土小戏演化而成,论历史,不过200多年,远比不上诸如“昆曲”、“汉剧”、“秦腔”、“绍兴高腔”等五六百年的岁数;论及受推崇程度,更无法与国粹“京剧”相比,可谁能想到,这个从河南农村里走出来的剧种、不起眼的“下里巴人”,发展至今却成了我国最大的地方戏剧种,其流布范围及影响力令其它剧种望其项背、自叹弗如。豫剧不仅生根开花于河南全省的城镇乡村、平原山区,而且流布了全国16个省区,专业剧团数量最多时达到38个,居全国360多个剧种之首。《花木兰》、《穆桂英挂帅》、《七品芝麻官》、《抬花挢》、《朝阳沟》等剧目风靡全国,家喻户晓。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从宝岛台湾到鸭绿江畔,所有戏曲剧种都惊呼危机,可咱的乡音豫剧却与时俱进,在拼搏中显示了它特有的生命力,继续为自己、为家乡赢得了荣誉,其上座率、自给率,其演员人数、观众的人气指数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河南卫视的《梨园春》揪住了老中青少四代人的心。无论你是本土人,还是来自遥远的边陲;无论你是八十岁的耄耋老人,还是三岁的稚嫩幼童,只要登上《梨园春》打擂台,唱起韵味十足的河南腔,陌生的心顿时融合,老少戏迷皆成朋友。台上台下,荧屏内外,唱者一板一眼,字正腔圆;听者一跟一和,低声吟哦。一曲完毕,鼓掌声四起,叫好声不断;观众打分,专家评判;嬴者不骄,败者不馁;切磋交流,友谊第一。说实话,一个电视台的节目能如此吸引不分区域、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职业的人积极参与并为之陶醉,目前在中国恐怕也只有《梨园春》这个栏目了,这几年,《梨园春》走南闯北,带去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戏曲表演形式,让各地“豫剧迷”过足了戏瘾,也让外地人见识了河南人的风采。

    作为河南的代表性剧种,豫剧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现在的河南,到城镇乡村,你也许会发现许多灰土灰脸的人在简陋的土台上演义戏里人生,这是豫剧的根脉;到城市,许多豫剧表演艺术家和优秀的青年演员活跃在舞台上、荧屏里,这是豫剧的枝干;而戏曲茶楼、公园里众多的戏迷朋友则成了豫剧的茎叶,根、干、叶共同构筑了豫剧辉煌美好的未来。艺术来源于生活,越是本土化的,越贴近老百姓的,其生命力、影响力就越强、越大,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豫剧老少都喜爱!   

    第九怪:寻根问祖河南拜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

    近几年,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掀起了一股寻根热,他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寻根祭祖,为什么呢?专家指出,寻根的历史意义,在于普天下所有龙的传人不忘血统,不忘根本;寻根的现实意义,在于华夏民族的认同、团结、凝聚、合作。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寻根的起点是海外,中转站是闽粤沿海地区,终点却是河南。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万姓同根,根在羲皇。羲皇是谁呢?羲皇是中华始祖、“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据史书记载,大约在6500年前,伏羲率领自己的部落由成纪(今甘肃天水市)沿黄河东下,定居于宛丘(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以其圣德统一了华夏各个部落,并取各部落图腾的特色组成了新的图腾——龙。龙从此成为中华民族大团结、大统一的象征,“龙的传人”便由此而来。伏羲氏创阴阳八卦,开创了中华民族的远古文明;他的伟大功绩之一是“正姓氏、制嫁娶”,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姓氏之源。伏羲之后中华民族虽经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但姓氏像血脉一样,牢牢维系着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据统计,中国历史上曾使用过的姓氏有上万个,现在常用的有3000多个,其中约有1000多个起源于河南。《百家姓》中,汉族人的100个大姓中有73个源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而有“陈林半天下,黃郑排滿街”之称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

    说起寻根,不能不说“客家人”。“客家”民系是南迁汉人在唐末至明中叶聚集于闽、粵、赣连接地区,与当地佘、瑤等土著居民融合,形成有別于汉族其他民系的独特方言、文化和特性的一个汉族民系。以汉人为主体,包容了“客化”的佘、瑤等少数民族,其文化主要特征及表現继承了中原汉族文化。美国耶鲁大学韩廷敦教授在《种族的品 性》一书中说:“客家人原出北方,他们的方言,实在是一种官话,像中州河南的话。所谓中州音韵、中州话 ,就是郑州土话,与现在的客家话非常相似”。如今“客家人”的足迹遍及海外,“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诚如歌里唱的,虽身在海外,但心系家乡,情系故里。2003年,第十八屆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河南郑州举行,这是“客家人”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寻根”,因为河南是客家人真正的祖根地。 拳拳故土情,悠悠桑梓谊,客属乡亲投资二十七点二亿美元来报答故乡。

    如今,姓氏文化 、炎黄文化、客家文化已成为河南寻根旅游经济的“三驾马车”,寻根经济正以其巨大的能量和无限的商机在造福中原大地。

共4页  1 2 3 4
发表评论: 】 
(作者: 责任编辑:李海芳)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