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导游之家 >> 导游乐苦 >> 正文
必看:河南风情十八怪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08-10-27 来源: 点击次数:

     第四怪:天井窑院地下开

    “远望不见村庄,近闻吵吵嚷嚷;地上树木葱茏,地下院落深藏”,这里描绘的是豫西陕县一带老百姓特有的一种民居形式—— 天井窑院。窑洞是黄土高原上永远的经典画面:弧形的门窗、质朴的剪纸、火红的辣椒串、金黄的玉米棒、悠然觅食的鸡娃娃,好一副色彩绚烂的农民画。黄土高原上的百姓自古以来就有住窑洞的习惯,窑洞冬暖夏凉,盖时又不费钱,只要有力气,顺坡一挖,就解决了住的问题,何乐而不为?奇怪的是像陕县的百姓有坡挖洞,却偏要在平地上挖一个大大的、方方的深坑后在井壁上再挖洞就让外人有点奇怪,干吗要多一道程序呢?其实用不着奇怪,中国百姓的智慧是经历岁月考验的,这种做法,夏可庇荫隔热,冬可避风驱寒,好着呢。进入村内,不见村舍房屋,只闻人言笑语,鸡鸣、犬吠、马欢,所谓“进村不见房,见树不见村”,真正的“地下四合院”,当地人过的可真是另一种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如今,老百姓的生活好了,年轻一代的生活观念也变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走出“地下”、来到地面盖房另居,天井窑院大有消失的危险,而留守的是不肯搬出“享福”的父母。不是喜欢,而是留恋,没有什么能比祖辈传下来的东西更让人割舍不下,父辈既希望儿孙们能走出自己的新生活,更希望他们能保存一些曾有的东西。流水斩不断,只有学会了继承,才能更好地发展,家庭如此,民族更需如此。

     第五怪: “中”字说的真不赖

    “ 中”、“不中”是地道的河南话,犹如四川话“要得”、“没得”,外省人学的最多、学的最像的就这三个字。河南古称“豫州”,豫州居九州中心,故河南又称“中州”、“中原”,而“中国”一词最早是对中原一带各诸侯国的称呼。如此看来,生于“中”、长于“中”的河南人爱说“中不中”是有历史渊源的。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河南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黄河文明惠泽四方,那时的中原大地应是八方瞩目、令人向往的地方,河南人自有一种优越感,说“中不中”的时候感觉肯定良好,说“中”,是对你的认可,瞧得起你;说“不中”,是对你的否定,没拿你当回事。如今,河南风光不再,这块历史上曾经呼风唤雨的地方似乎被大家遗忘了,外省人对河南的陌生程度令人吃惊,对河南人的蔑视程度同样令人吃惊,“中不中”成了外省人嘲笑河南人土气时的模仿语,相声笑、小品骂、影视剧里还闹一闹,连途经河南地盘的火车“咣当、咣当”声也被外省人翻译成“骗死你、骗死你”,真不知河南人到底惹谁了!看看“中”字的形状,就像“口中插了一根筷子”,直来直去,这不就是河南人的性格特征吗?不否认有一些河南人在外地给家乡摸黑,可同某些外省人的*猾刁钻、笑里藏刀相比,河南人无非直了点、粗了点、硬了点,至于歪曲、丑化河南人到全国“人人喊打”的地步吗?姥姥!一个字“中”,道出了俺河南人的宽容厚道,两个字“不中”,道出了俺河南人的直率坦诚,俺做人就要简单一些,中不中?

    第六怪:等你来添加

     第七怪:少林太极最叫卖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源流长;放眼天下,纵观古今,在众多的拳术门类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莫过于“河南二拳”:少林、太极。中国功夫扬天下,中国武侠片风靡全球。使中国功夫、武侠片名扬天下的是“功夫之王”李小龙,他所创立的截拳道令人生畏,可最初带领李小龙步入武术殿堂的拳术却是太极拳;李连杰是当今好莱坞炙手可热的动作巨星,使其一炮走红的电影是至今令人回味的武侠片《少林寺》。“二李”和“二拳”有缘分,“二拳”对“二李”事业的影响也毋庸质疑。比较一下少林拳和太极拳各自的特点会让人觉得很有意思:少林拳起源于黄河以南登封少林寺,太极拳公认起源于黄河以北温县陈家沟,南北二拳,隔河遥望。少林拳的创始人是外国僧人,太极拳的创始人是中国平民。少林拳阳刚十足,拳势刚猛勇疾,如龙腾虎跃,呼呼生风;太极拳阴柔有余,拳势意动相连,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少林拳重防身,太极拳重强身;少林拳难练,太极拳易学。如把少林、太极二拳比作拳术中的“夫妻拳”,则少林拳为“夫拳”,太极拳为“妻拳”。

    如今,少林、太极二拳是河南旅游业名副其实的“拳头产品”,很难想象,假如没有这两只“拳头”,河南旅游业的发展会如何,登封和温县的经济会如何,众多的少林武校和陈家沟“农家武院”又该如何赚的盆满钵满。少林拳、太极拳已成为当地发展经济的摇钱树,也当之无愧成为中国武术中最叫卖的“武林霸主”。以武会友,经贸搭台,一年一度的国际少林武术节的叫法、做法似乎老套,也有点欠妥,河南有“二拳”,怎能厚此薄彼?论少林寺、少林功夫、少林武僧,那是中国名声最响、上镜最多、风采最亮的,可说起太极拳,那绝对是天下人练的最多的。虽然“河南二拳”的名气在外贼响亮,可在本地,“二拳”的人气却不如名气,“武林风”刮得小,习武之人也很少,远没有外地人想象的老少皆武的情景。听说“少林寺”已申请注册商标权、少林武术已开始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好事,但做的还不够。想让“二拳”成为本地经济、文化发展中真正的“拳头产品”,在办好武术节的同时,河南还应该发挥地域优势和传统优势,成立中国武院、中国武馆,以弘扬中华武术精神、培养武术新人为己任,面向社会广招学员;召集专业人士,深挖中华武术精髓、尤其是河南“二拳”的优势,使之理论化、浅显化、平民化,进而普及到民间,尤其是学校,让其成为河南、中国的学生们最喜爱的课程之一。惟有如此,“二拳”才能普及化、产业化,犹如英国的英语产业一样;惟有如此,中华武术事业才会后继有人。当大家盯着屏幕看外国拳击手枯燥的对打时,我们是否也该让精彩的中国式、河南式武术赛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乐见的活动呢?是否也该让老外盯着屏幕看中国的武术赛事,犹如全世界的人爱看足球赛、拳击赛一样呢?

共4页  1 2 3 4
发表评论: 】 
(作者: 责任编辑:李海芳)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