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出行资讯 >> 正文
新县:以旅游激活乡村 用美丽改变贫困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8/5/18 来源:新县旅游局 点击次数:

    二、实施六大工程,激发旅游扶贫内生动力
    一是基础配套工程。
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完善贫困村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加大贫困村旅游道路、通讯网络、标识标牌、特色场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连续多年实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改善贫困村供电、供水、通信、消防、环境卫生等基础条件;依托旅游扶贫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深入推进“六小工程”“厕所革命”向贫困村延伸,建成贫困村游客服务中心7处,小微停车场46个,旅游厕所225座;对从事旅游经营的贫困户实施以改厨、改厕、改水和整理院落为内容“三改一整”配套工程。乡村基础建设提升了旅游接待能力和接待条件,贫困户优先的用工政策更是增加了20多种就业机会。

    二是业态融合工程。紧扣“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革命主题,深入挖掘大别山红色精神内涵。在发挥红色核心景区带动作用的同时,结合不同村镇的区位及资源优势,挖掘融合发展潜力,将红、绿、古三色旅游资源串联起来,形成一城三线“多彩”的旅游线路,带动沿线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发展旅游、受益旅游;发挥大别山干部学院引擎作用,做活红色旅游+教育培训,建成红色旅游“体察式”教学点38个,推广体农时、知农情、干农活、进农家等多层次的红色旅游体验活动,增加游客停留时间,扩大旅游消费。三年来,全县累计培训学员13万人次,综合收入2亿多元,催生红色培训机构17家,建成“红军饭庄”60家,年均带动周边建档立卡贫困户3000人实现脱贫。

    三是产业带动工程。深化旅游与农业、文化、教育培训、体育等多种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持久的内生动力。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建成茅屋冲、绿康源、七龙山等生态农业综合体14个,带动周边26个贫困村发展铁皮石斛、四菇连种、淮南黑猪、田园采摘、油茶种植等上下游产业,拓展了贫困户增收渠道;策划以地域文化为主题、乡土乡情为依托的文化旅游活动,建成奇龙岭民俗文化园、丁李湾民俗博物馆等文化旅游精品,打造大别山赏花经济、摄影基地、写生天堂,满足了多元消费需求;建成全省首条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贯穿全县贫困乡村,成功举办10场国家、国际级体育赛事,发展步道经济,延长产业链条,带动沿线800多户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就地脱贫。

    四是商品开发工程。大力开发和发展旅游商品,加强农副土特产品的旅游化、品牌化包装,带动造血扶贫。结合“一村一品”产业培育,支持旅游企业及农业市场主体创建和申报驰名商标、地名商标,积极培育一批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龙头企业,打响了“大别山北纬31度”红色土地绿色产品公共品牌;引导贫困户开发银杏、葛根、茶叶、板栗、山野菜等农副产品和特色手工艺旅游商品130种,建成一批村级旅游商品示范店,帮助贫困群众实现无成本创业增收;推广旅游+互联网+扶贫模式,鼓励贫困户创办农村淘宝旅游商品网销平台,多渠道促进旅游商品销售,建成旅游扶贫电商村40个,催热了乡村旅游“后备箱”经济。

    五是品牌营销工程。开展网络宣传、节庆推广、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扶贫公益宣传,加大对贫困村乡村旅游的宣传营销力度。借助河南省十八地市电视旅游联盟宣传平台,连年举办大别山(新县)乡村旅游文化节;立足各贫困村不同资源特色开展踏青节、采荷节、银杏节、枫叶节、桃花节、风筝节等系列节庆营销活动;举办“千里跃进大别山,红色旅游助脱贫”系列宣传活动;与河南交通广播、湖北交通广播战略合作,组织自驾团队进驻贫困村开展大型采风创作主题活动,聚集乡村人气,形成消费市场,助阵脱贫攻坚;创建以新县旅游微信公众号为载体的自媒体宣传平台,放大新媒体转发效应,推送新县乡村旅游宣传资讯300余期,浏览量达300多万次,新县传统村落、景观村落网络人气不断高涨,旅游扶贫点赞效益凸显。

    六是人才培养工程。加强乡村旅游行政管理干部队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提升运营理念、管理水平和服务素质。选派政治觉悟高、工作能力强、为民情怀浓的第一书记驻扎基层、深入一线,积极推动旅游扶贫工作;在鼓励引进国内外500名志愿者和公益规划人才参与乡村规划,开展联村帮扶的同时,组织旅游从业人员6000余人,分批次举办20期“大别山旅游讲堂”;以直接提升从业人员的旅游服务水平与技术技能为核心,挑选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带头人、能工巧匠传承人、乡村旅游创客四类实用人才进行重点培训,以提高综合素质,实现贫困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全覆盖,为实施旅游扶贫战略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发表评论: 】 
(作者:新县旅游局 责任编辑:李艺臻)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