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反复证明,谁漠视老百姓的利益,老百姓就会把他从时间长河里抹去。谁能急老百姓之所急,干实事、谋实绩,老百姓永远不会忘记。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有人唱起了电影《红旗渠》里的歌曲,我沉浸其中若有所思。
为什么这一奇迹会发生在这里?是什么让原本沉默的山民迸发出气壮山河的豪迈勇气?又是谁使了什么手段,让滔滔的漳河水乖乖听话,一个山上流淌一个山下东去?巍巍南太行,苍茫黄土地,不知能否解答我的问题。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治与乱、兴与衰、强与弱、荣与辱交互更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国人民养成了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气质。林县地处南太行,北临漳河,西倚太行,南通河洛,东望平原,是黄土高原东出和北上华北平原的必经之路。历史上劲韩与强赵在这里碰撞,秦与六国在这里厮杀,隋唐五代、元末明初更是烽火遍地。频繁的战争和自然灾害造成人口不断流动,不同地域和族群的人走马灯似地来了又去,最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走来的移民明初时落脚于此。之后,山左山右、大河上下交流愈加深入,中原文化的智慧包容、三晋文化的务实求新、燕赵文化的慷慨豪气,在南太行激荡交融,孕育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愚公移山精神,也形塑了当地人倔强、隐忍、朴实的秉性气质。这些鲜明的文化基因和地方特质千百年来隐伏于当地人身上,最后在波澜壮阔的20世纪中期逐渐显示。
林县是革命老区。1938年八路军129师386旅、115师344旅进驻林县,漳河北岸不远就是129师师部。林县人民经受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洗礼,是太行山前坚强的红色堡垒。著名的豫北地下交通线曾护送刘少奇、邓小平、陈毅等党政军干部5000多人过境。1943年八路军发动林(县)南战役,拉开了抗战由战略相持向战略反攻的序幕。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马兴元、谷文昌等一批优秀林县儿女逐渐成长起来,在1944年林县全境解放后,又积极加入南下支队解放东南建设东南。他们中有的牺牲,有的扎根基层,身上体现出来的忠诚、勇敢、坚韧、奋斗、奉献的精神与红旗渠精神一脉相承。杨贵、李贵、周绍先、秦太生、路加林等林县领导干部顶住大跃进“浮夸风”压力,不计个人得失,坚持实事求是,不跟风不虚报不唯上,保住了林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在红旗渠工程上马和建设过程中体现了责任和担当。他们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拥有与谷文昌同源同根的精神气质。革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革命也激发了干部群众骨子里的犟脾气,点燃了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豪情壮志,最后融聚成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洪荒之力。
我仔细翻阅了相关资料,对红旗渠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上世纪60年代,工程技术条件落后,仅靠人力、炸药和简陋的工具,在绝壁悬崖下一锤一钎劈山修渠,施工之难、工程量之大难以想象。红旗渠之所以能够成功建成,离不开党组织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有力指挥,离不开全县“一盘棋”的组织协调,离不开各公社大队的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离不开山西省委和平顺县人民的慷慨支持,以及全国兄弟单位的积极支援。抚今追昔,正是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让从来平凡如草芥的老百姓翻身做了主人,过上了安稳日子;正是革命文化的熏陶,让往日沉默的山民“立定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坚信艰苦奋斗可以改变命运;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让籍籍无名的林县人民有了创造历史的机遇,完成了“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的壮举。“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党组织强大的领导力组织力影响力战斗力,就是红旗渠的“源头活水”,红旗渠就是党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领导人民创造的人间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