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吃喝玩乐 >> 正文
李村镇:商贸繁荣的“小洛阳”(洛阳名镇系列 2)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12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商贸繁荣的“小洛阳”
    李村镇交通便利,历代为粮食、药材集散地。货物流通近至洛阳各地,远至开封、漯河、南阳、蚌埠、南京等。
    民国时,李村镇商贾云集,被誉为洛阳四大名镇之一,素有“小洛阳”之称。李村镇集市与洛阳关林集市齐名,有“洛阳城大,李村会大”之说。当地流传着“李村街三大匠,天六、狗四、石和尚”的顺口溜,赞扬工匠的手艺高超,名厨有穆章记、大邢师、小邢师,地方特色名吃有油旋馍、粉糊卜等。
    1938年,日本占领河北省,国民政府河北省党政机关、富商大户及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退到黄河以南。洛阳成为河北省党政机关落脚的地方。由于市区拥挤,为防日军飞机轰炸,洛阳城区部分居民和机关搬迁到伊河南岸的李村镇。河北省四存中学也迁到李村,在李村办学五年,大大提高了伊河南岸地区的文化水平,培养了一批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当下,受传统商贸的影响,李村商业依然繁荣,每月有六个会期。我去李村镇采访时,刚好逢会。长长的李村街,我走了好大一会儿才到镇政府。
    专员李杏村葬母于李村
    抗战时期,李杏村任国民政府河南省第十行政区(洛阳)专员。当时,日军经常轰炸洛阳,为了安全起见,李杏村把家人迁至李村镇(当时属洛阳县)居住。1939年9月,李杏村的母亲病故于李村。李杏村为母亲举行了大开吊和安葬礼,前后达一个月,礼仪之隆、排场之大,李杏村“发财”之多,都是惊人的。
    据《偃师聚落记》一书记载,李杏村为母亲办丧事,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部参谋王守合总办,保安司令部参谋长张策臣为总账房,为李村巨商冯汉章负责物资供应,洛阳专署其他要员都参加了葬礼。
    李母所用棺木为“十二圆心”(即由12块柏木中心板合成)的柏木棺材,李母死后第五天举行大开吊,一直持续了半个多月。前来致祭送礼的宾客络绎不绝,有洛阳城内的高级官员、各县的官员和豪绅,还有省里和国民党中央的要员。
    开吊过后就是安葬礼。洛阳、偃师、伊川等县还请来了8个著名的唢呐班送葬,并请道士24名、尼姑24名,设水陆道场,超度李杏村的母亲亡灵。送葬时,有人专门从洛阳城运来了龙头凤尾32抬棺罩杠,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加上看热闹的人群,李村街道水泄不通。若不是警察维持秩序,连灵柩都抬不出村。
    河洛大鼓名家张天倍
    李村镇还有一位名人,即河洛大鼓名家张天倍。
    张天倍,生于1894年,卒于1970年,号玉林,李村镇西街人,为河洛大鼓名流,被誉为“说书状元”。
    张天倍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说唱水平长进很快,18岁开始行艺,20岁便名震豫西。作为河洛大鼓第二代传人,张天倍在艺术上大胆创新,去粗存精,使鼓书摆脱了创始期的粗糙和庸俗。
    张天倍说唱的鼓书在豫西城乡及开封、郑州、西安、兰州等地享有很高的声誉。新中国成立后,河洛大鼓这一民间说唱艺术非常红火,但是没有统一的名称。民间称河洛大鼓为说书,艺人们则各有各的叫法。
    1950年,市文联的李冷文、李振山等人,与张天倍商量后,将这一红极一时的民间说唱艺术定名为河洛大鼓。第二年,原洛阳地区举办曲艺培训班时,众人就把河洛大鼓的名称确定下来。

发表评论: 】 
(作者:余子愚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