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十三朝古都洛阳,有诸多历史遗迹和传说故事。其中,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名镇,尤其值得关注。从今日起,让我们走进这些洛阳名镇,一起领略它们的特殊魅力。
位于孟津县东北部的会盟镇,北临黄河,南依邙山,因古时八百诸侯会盟于此而得名。此地自古经济繁荣,崇文之风历代不衰。明清之际,这里出现了有“孟半朝”之称的高官群体。近代以来,这里诞生了许多革命先辈和著名作家。
八百诸侯会盟于此
会盟镇历史悠久,镇内有龙马负图寺,为“河图之源”,寺始建于晋穆帝永和四年(公元348年),这里至今流传着伏羲画八卦和龙马负图的故事。
商朝末年,在今会盟镇扣马村,发生了武王伐纣和叩马而谏的故事。
商朝末年,纣王昏庸暴虐、荒淫无道,民不聊生。为了推翻商朝的暴政,周武王姬发率大军东征,一举攻克西亳(在今偃师市西),并陈师于黄河中下游最重要的渡口——孟津渡,准备渡河北上。
武王伐纣的军事行动得到八百诸侯的支持,他们在孟津渡附近会盟,建起会盟台,举行誓师大会。
就在大军斗志昂扬要渡河作战的时候,孤竹国的两位王子伯夷、叔齐突然出现了,他们拦住武王的马头进谏:“你的父亲(周文王)刚死还没安葬,你就大动干戈,这叫‘孝’吗?你作为商的臣子,竟要去杀君主,这叫‘忠’吗?”姬发周围的武士听了,要对他俩动武,姜太公连忙拦住说“此义人也”,让下属扶他们离开。武王最终成功灭商。
李际期墓园石刻保存最为完好
会盟镇党政办主任李建会介绍,会盟镇镇政府所在地原为孟津县旧县城,连续建城史超过800年。此处自古经济繁荣,崇文之风历代不衰。明清时期,从这里走出56位进士,涌现出礼部尚书王铎,工部、兵部尚书李际期,刑部尚书乔允升等。清初,有“孟半朝”之说。
王铎,生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卒于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是明末清初大臣、书画家。清兵入关后,王铎被授予礼部尚书、弘文院学士等职,官加太子少保。
会盟镇老城村有王铎故居,故居始建于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原建筑已毁于战火。1998年,孟津县按原貌重建王铎故居,主要重建故居和再芝园两部分。
与王铎同时期的李际期葬于老城村,与王铎故居相邻。李际期墓位于老城村东南的田地中,坐北朝南,为长方形。
李际期墓园由北部的墓冢及附属石刻和南部的神道石像组成。墓冢高约4米、底部直径约12米,墓碑上有“大清太子少保工兵尚书僖平李公之墓”字样。
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李际期由工部尚书转任兵部尚书,同年卒于任内,谥僖平。李建会说,李际期墓的特殊价值在于,在河洛地区现存的尚书级别官员的坟墓石刻中,该石刻保存最好,是研究我国石刻艺术发展变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