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金山碑,记录拾金不昧善行
会盟镇人文底蕴深厚,民风淳朴,早在清代就有村民因拾金不昧而被雍正皇帝称赞,雍正还下旨立一块石碑记录此事,所立碑即还金山碑。
还金山碑位于会盟镇花园村,高160厘米、宽65厘米、厚13厘米,正面刻有“还金山”3个大字,背面上部刻“拾金处”,下部记载雍正皇帝对拾金不昧者的褒奖。
石碑立于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六月,碑文记述了孟津县城天平街(今会盟镇花园村)人翟世有“晨耕宋家山,拾银一百七十两”归还失主一事。此事经河东总督(河南、山东二省最高长官,掌管二省军民事务)田文镜专折禀报,雍正皇帝予以嘉奖。
花园村村民谢世友是还金山碑的发现者,此碑原立在花园村附近山坡的一条古道旁,后被抛弃至黄河渠中,2004年才被挖掘出来,重新立在村边黄河渠旁。
现在看来,田文镜不仅是一位有作为的总督,还是舆论宣传高手。他树立翟世有这个被雍正褒奖的典型,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赵俊德点燃孟津革命烈火
民国时期,从会盟镇走出许多共产党人,他们在孟津播撒革命种子,建立共产党组织,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孟津县政协原副主席孙顺通主编的《古津烽火》,对革命先辈赵俊德的生平事迹进行了整理。
赵俊德生于1900年,字颜卿,又名赵振帮,会盟镇潘沟村人。1917年,他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省立洛阳第四师范学校,1922年考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生物系。在校期间,他就备受师生注目,尤其受到中共一大代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李汉俊的器重。1925年,他经中共早期党员钱介磐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很快成为学校的学生领袖。
1926年春天,赵俊德回到孟津老家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现状,宣传马列主义、共产主义。他还发展妻子雷淑芳加入中国共产党,对孟津共产党组织的建立起了奠基作用。
1927年,由于武汉国民政府叛变革命,共产党人遭到逮捕和屠杀。中共党组织选送赵俊德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据传,赵俊德不幸在苏联肃反扩大化时被错杀。
《孟津革命史》对赵俊德给予高度评价:“赵俊德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如同空中闪耀的流星一样,划破了孟津寂静的夜空,点燃了孟津革命的熊熊烈火。”
著名作家焦景周和《五男二女》
新中国成立后,会盟镇诞生了一位著名作家,他就是焦景周,电视连续剧《五男二女》的原作者和编剧。
焦景周生于1951年,会盟镇扣马村人,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参军28年,1996年转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河南省艺术研究所所长、《东方艺术》杂志社社长、《传奇故事》杂志社社长和总编辑。其主要作品有《五男二女》《我的奶奶》《野牡丹》《遥远的太阳》《黄河谣》《太行山人》《武将》等,有多部作品获国家和省级大奖。
22集电视连续剧《五男二女》,讲述的是洛阳会盟台的故事,在会盟镇扣马村拍摄,1996年起相继在央视晚八点档黄金时段和全国100多家电视台播出,引起巨大反响。
有论者认为,焦景周是和阎连科(生于1958年,嵩县人)、张宇(生于1952年,洛宁人)同时期的著名作家,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文坛洛阳籍作家中的“三驾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