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吃喝玩乐 >> 正文
李村镇:商贸繁荣的“小洛阳”(洛阳名镇系列 2)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12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十三朝古都洛阳,有诸多历史遗迹和传说故事。其中,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名镇,尤其值得关注。这里,让我们走进这些洛阳名镇,领略它们的特殊魅力。
    伊滨区李村镇位于洛阳市东南15公里处,南依万安山,北临伊洛,紧临洛阳城,交通便利,是经商的好地方。明清以来,外地商贾纷纷落户此地。李村镇商业贸易繁荣,素有“小洛阳”之称。
    李村古寨,原名咸宁砦
    对于伊滨区来说,李村镇是一个“年轻”的镇,由偃师市划入伊滨区仅四年多。李村镇却又十分古老,其得名并非缘于李姓人家。
    据传,唐朝太子李弘的近侍董弘,字李村,是此地人,对太子忠心耿耿。武则天对儿子李弘颇有微词,后来李弘猝死,董弘也自缢身亡,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时人感其义举,就以其字“李村”作为其家乡的名字,以示纪念。
    李村镇现存的咸宁寨遗址,位于李南村,是赵姓人家躲避战乱的地方。东、北、西三座寨门边有夯土寨墙,形如凤凰展翅。
    家住李村镇的陈爱松说,清朝时咸宁寨东寨门的门洞上建有文昌阁,阁内供奉的香檀木雕刻的关公像,在“文革”时期被烧毁。据说,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周围香气弥漫。
    在东寨门的门洞内,有一块石碑,上刻《创建文昌阁记》,碑为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六月立,碑文显示,咸宁寨原名咸宁砦(zhài,同“寨”)。    
    咸宁寨顶部建有四座庙,均为坐东朝西,关帝庙居中,左为火神庙,右为白衣大士庙和土地庙。庙前石碑立于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石碑上有《赵氏合族施舍官地碑记》,记述了咸宁砦赵氏合族捐献“东西五丈长,南北五丈五宽”的宅基地,使之成为关帝庙官地的事。
    庙前另有一块1995年8月所立石碑,碑文称咸宁寨是李村最高处,“四面悬崖陡壁,深沟数丈,有东西两门,两条曲折路缠沟而上,上面十分严密,是历年来兵荒马乱避兵火之处”。
    李公神道碑等古迹散布
    除咸宁寨之外,李村镇还散布着许多古迹。李村镇袁沟村马庄自然村有一块北宋李公神道碑。
    李公即李昭亮,字晦之,宋太宗明德皇后的哥哥李继隆的儿子。他4岁就当了东头供奉官,后任数职,死后赠中书令,谥良僖。此碑立于宋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高5.25米,宽1.56米,厚0.47米,碑文涉及宋代的党争、边事、官职、地名、税制、灾情等,内容丰富,有证史补史之价值,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采访时,我看到李公神道碑正在进行碑体错位扶正、裂纹修复和碑楼建设工作,预计年底前竣工。
    李村镇李南村还有名为东堂的建筑群,创建于明末,继修于清代,今存三星殿、接引殿、财神殿、药王殿、火神殿等,北侧有碑林,其中有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立的施舍善路碑,雍正八年立的三星殿碑等。

发表评论: 】 
(作者:余子愚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