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庚子之乱后,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当时慈禧、光绪仓皇出逃。其间北京顺天贡院被八国联军纵火烧毁。光绪27年辛丑(1901年)原为清国大比之年,正值清德宗三旬万寿,早已决定将当年正科改为恩科,正科则推迟一年举行。慈溪太后回京途中,路过开封,鉴于国运衰微,北京贡院被毁,河南贡院也挺大的,于是将两科合并,于1903年举行。据说,慈禧到开封,因为开封的官员照顾比较周到,所以更加坚定了在开封举行会试的意念。此外,1903年会试在河南贡院举行,与开封地理位置的优势,交通的便利,文化教育的相对发达,深厚的文化底蕴,宏大的贡院等诸多因素有关。
这是全国会试在京外举行的第一次,就这样,河南贡院迎来了她的再度荣耀。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1904年的会试就成了中国科举制度的最后一次考试。而作为中国科举制度的终点站 ,他对研究我国科举制度兴衰变迁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走近历史
4月2号,下午,刚下过一场小雨,从教室出来,丝丝凉意侵上身。沿着校园的贡院路往南走百余米,然后向左看,两座清晰的古色古香的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四角攒尖亭子映入了眼帘。三四米高的红色的圆柱子,蓝色的顶,雕梁画栋,亭中各矗立着一个高大厚重的碑石。一个是重建贡院碑记,一个是改建贡院碑记。这两座碑记曾因道光二十一年的黄河决口被抬去挡黄河水,在黄土地下尘封了许久后,于上世纪50年代河南师范学院修整操场时被发现。所以看上去,这两座古董的封面还残存有泥土的痕迹。双碑碑帽前后均刻有双龙腾飞于黄河巨浪之上的石雕,碑文楷书字体工整,记录着当时建贡院的一些事情。碑座是方形的,碑座的四个侧面亦刻有龙身浮雕,左边的碑座比右边的要稍低一点。历尽历史沧桑,碑石已有些磨损,但黄土的细腻依然将她们保存的相对完整,大部分的字迹依然清晰。碑文详尽记载了河南贡院迁址、兴建及修复情况,颇具历史价值.
贡院碑的后边有一块小空地,在这小空地的北边闲置着一些体积较大的石块,上面也有类似于贡院碑上的关于龙的雕刻。这些石头的来历,我不得而知。我想,也许是和贡院碑一块被挖掘出来的,之所以留在这里,也许是为了陪伴这两座碑记,不至于使他们看起来那么孤立。
贡院碑的后面,隔着一块纵深的绿草地,一块被繁密的树枝覆盖着的绿荫。绿地的中央沿着纵深方向是一条宽约两米的用蓝砖铺砌的小道,他笔直地通向贡院执事楼——一座具有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两层蓝砖小楼。
一切都是那样幽静!绿草地南边的高层建筑,让仅有的阳光能带她给的一点生气和活力也剥夺了,所以这片绿荫也显得有点阴寒了。繁茂的树干,却没有繁茂的枝叶。户外的好多树种都在争相吐翠,它却没有。原来在这片土地上,除了冬青树,一个幼小的柏树,一颗梧桐树,还有角落处的一颗石榴树外,剩下的全是泡桐。大小或老幼皆有,最小的那棵,主干只有我的手腕那么粗的干。这些泡桐东西方向排成四列,分布在被走廊分开的两边的草地上。我在想,为什么这里就成了泡桐的地盘呢?许是泡桐是这里土生土长的老树种了,一些新树种搁到这里就会破坏古典和传统一样。泡桐的春天是以先开花开始的,一些树的花开得很繁茂,淡紫色的花映着那蓝灰色的砖墙小楼,一副绝美的古典画。然而,也有一些树,我没看到他的花,有的长出了刚吐翠的叶子,有的却依然是干枯的枝。也许真的是缺乏阳光的缘故,这里的春天并不繁茂,总给人一些凄凄的美。
沿着草地中间的那条小道向东走,走近贡院执事楼。局促在外语楼和后勤服务公司之间,显得那么短小精悍,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河南大学校院里的贡院遗存中还有贡院执事楼。当时的贡院执事楼座北朝南,长度比现在仿修的新执事楼要长很多,只可惜因当时校方领导人的欠慎决定使这座珍贵的历史遗存永远的离我们远去。之后,在这个位置新起了一座教学大楼,即河南大学外语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