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城里有座大相国寺。
我和琳被挤在小巴士的一角落里,离开朱仙镇一个多小时后,终于回到了开封,进了相国寺汽车站。这时,天空飘起了淅淅沥沥的雨滴,我顶着地图,拉着琳琳拐进了左近的一条巷子。好一条飘着酒饭香气的老街,低矮的屋檐下,一屉屉包子堆得跟小山似的。于是我们随便捡了一家,要了足足三屉的小笼包。
二屉包子下肚后,心满意足的我,抹了抹嘴上的油开始和小店老板聊起天来。原来传说中的大相国寺就在不远处的前方,而这条不起眼的小街,也有着一个香艳的名子——胭脂河街。遥想“四水贯都”的日子里,一条弯弯的小河在门前流过,赵师师、钱师师、孙师师们云髻水袖,嫣嫣然地从河边飘过,落下的点点水粉把这河都染成胭脂的颜色,那是怎一番的风情。沧海桑田过后,我们沿着这依然飘着香的小巷走到了尽,大相国寺在一片熙攘繁华之中,与我们相逢了。
古寺红尘
在我的思想之中,古寺名蓝总是与明山净水、深山老林联系在一起的,似乎只有远离世间的滚滚红尘,长伴青灯古卷,才会四大皆空,修成正果。不想大相国寺却栖身于市井,与酒肆屠户为邻,与贩夫走卒为伍,着实让我大感意外。庙的东墙之外,行人如织、店铺林立,那是号称“开封的王府井”的马道街;西边更甚,一个巨大的农贸市场整个压了过来了,大有一口吞相国寺面而后快势头。于是不禁为僧人们担起心来,不知这大相国寺一代代的高僧们是如何在这样喧闹的叫卖声中,敲打着木鱼,聆听着佛音,修行着、思考着、历练着的。
看了书才知道,大相国寺的热闹与嘈杂是由来已久的。宋人在《燕翼贻谋录》就有这样的描述:“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 《东京梦华录》里更是详细地描述了“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的盛况,凡是市面上流通的服饰、文具、药物、日常生活用品等等,几乎都可以买到,而且,有许多东西甚至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号的。
不仅老百姓经常光顾,就连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也常在这里流连忘返,黄庭坚就曾在这里买到过史学家宋祁的《唐史稿》手稿。 传说,在长年在开封居住的李清照一有空闲就拉丈夫到大相国寺去逛街。她老公赵明诚可是想当年著名的文物鉴定家(曾多次担任“鉴宝”节目嘉宾),于是夫妻俩到了大相国寺,不去参禅拜佛,老婆跑着去买零食,她在自己的书里就曾介绍当年喜欢的零食“炒银杏、栗子、河北鹅梨、梨条、梨干、梨肉、胶枣、枣圈、梨圈、桃圈、核桃、肉牙枣、海红嘉庆子、林檎旋乌李……”怎么样,流口水了吧。老公呢?南边大树下边,拿个放大镜,正在一大堆旧书旧画古董之间流连呢。每每太阳落山时候,李MM和赵GG才抱着一大堆书画,提着一大包零食,手拉手,一步一回头的告别大相国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