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是抗战文化。鸡公山诸多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抗战文化,其民族性可以跨越党派、国界,是不可忘却的历史记忆,也最能引起共鸣。在庆祝建国60周年公布的百首爱国歌曲中,有一首抗战歌曲《五月的鲜花》,曾作为电影《青春之歌》的插曲,为大家所熟知。大家所不知道的是,这首歌的曲作者阎述诗是鸡公山东北中学的老师。据东北中学学生、原黑龙江省委书记李剑白回忆,这首歌“是上鸡公山以后才唱起来的”,是由鸡公山唱遍全中国的。前不久,为庆祝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鸡公山武汉会战历史纪念馆正式开馆,引起了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还有,就是鸡公山景区和中国电影协会主席李前宽达成意向,初步确定电影《武汉会战》的开机仪式将放在鸡公山举行。
第四是宗教文化。历史上,鸡公山佛教、道教和基督教三教并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鸡公山是基督教名山。鸡公山上有单独的教会区,这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1920年8月,东欧五国和美国在华信义会实行大联合,在鸡公山成立中华信义会。解放后,中华信义会总部迁香港。今年4月份,香港信义会“寻根之旅”旅游团第二次来到鸡公山,在鸡公山文物展室看到中华信义会成立时的照片后激动不已。后来,景区还对香港信义会总监督进行了采访,他们表示鸡公山就是他们的根。此外,鸡公山风景区还和中美服务促进会保持联系,其副会长马鼎森的爷爷就是开发鸡公山的首批传教士马丁逊。通过他们,征集到不少有关鸡公山历史的资料和照片。同时,在他们的协助下,不断有传教士或美文学校的学生及其后代来鸡公山寻根。李立生的兄弟和 都计划于今年九、十月份或明年四月份来山寻根。
第五是茶文化。鸡公山有着深厚的茶文化背景,如“唐宋遗株”、“口唇茶的传说”、“古茶道”以及有关信阳毛尖的发源地的考证,大、中、小茶沟等地名上的佐证,加之骆驼峰一带的百亩茶园,使得鸡公山进行茶文化展示、体验具备现实的条件和基础。今年4月份,信阳市文物局和鸡公山文管办赴大茶沟普查,发现了信阳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株的古茶树,其根部周长88.9厘米、直径28.8厘米,树高5米,更是有力证明了信阳茶历史的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