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名句“霜叶红于二月花”世人皆知,其实秋天“霜叶”的色彩是广义的,除了红色还有黄色、粉色、紫色等五彩斑斓的颜色。从摄影角度而言,这些都被通称为“红叶”。进入深秋,正是满山红叶绚烂时。喜欢出行的游客谁不想把这绝美的景色留在镜头中呢?
忌拍摄无主体
据我初拍红叶时的亲身体验和我对很多摄友的观察,我和他们在初次拍摄红叶时都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那就是紧盯着红叶不放。镜头里被红叶装得满满当当,分不清楚层次和个数,通红一片,表现不出红叶的特点和壮美。
因此,在拍摄红叶时一定要注意反衬和对比,同时注意要与周围景物的呼应性。尤其是秋天一般人的感觉都是很干燥的,最好拍红叶时要找到有水的地方,拍出来的片子才能相映成趣,才能有活力、有韵味。
谨慎使用长焦镜头
秋天的景色是迷人的,迷人就迷人在满目的壮美。但如果将这壮美局限到一个很小的视角去表现,那么就会把这迷人的风光变得很单调。
1.因为一般的红叶树种它的树叶里含淀粉成分比较高,当叶子成熟又遇到低温时它就会变红,可就因为这能变红的树叶含有较高的淀粉成分引来一些小虫子。所以说在红叶树林里想找到一片很完整的红叶不能说没有,只能说很难。
2.在树叶红了的期间,满山遍野、五颜六色——就是一个好看。而且随着气温的变化几乎是一天一个样,从红到落也就是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最佳拍摄时间也就是三五天。用广角镜头还忙得不亦乐乎,哪有时间跑到角落里为了一两张特写去浪费时间。而且长焦镜头体积大、重量沉,携带和保管实在不方便。
3.一般情况下,在这段时间天空中的“花大姐”(学名为七星瓢虫)特别多,会影响拍摄空间的能见度,所以说用长焦镜头的机会不太多。
拍摄的景别
摄影者可针对实际情况选择拍摄全景、中景或近景,还要注意拍摄特写等,通过点与面的结合,能更好地展示红叶的魅力。由于用数码相机拍摄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所以可从不同角度多拍摄些。
在拍摄现场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注意将地理位置或者环境特点表现好。其实拍摄红叶并非仅仅拍摄树木或者叶片而已,还要将红叶作为点睛之笔,主要是反映有特色的风光等。许多摄影者喜欢到内蒙古、四川九寨沟、安徽黟县宏村的塔川拍摄红叶,主要因为那里的环境特别具有地方特色,通过红叶点缀更加具有魅力。所以要注意将红叶与小溪、江河或山脉以及古民居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得到的效果将更加理想。附图《乌桕》拍摄于上海大宁灵石公园,使用普及型的索尼DSCS-85相机拍摄。
用光
拍摄红叶可适用于不同的光照,但不同用光会产生不同效果。采用顺光主要表现红叶色彩,在顺光下,不但红叶本身色彩较好,而且蓝天色彩也比较浓艳,有色彩强烈的感觉,但是画面立体感显得稍差,在选择对象时要注意树木轮廓清晰,不要和其他背景混淆;侧光拍摄红叶效果较好,用侧光时,画面有一定层次。色彩表现也没有受到多少影响,特别是拍摄中景或远景时立体感比较强,所以一般在侧光下拍摄比较多。逆光也是拍摄红叶常常使用的光线,需要拍摄特写、表现细节时,借助逆光可清晰地反映出红叶的半透明质感。附图《红叶》是种不知名灌木,它的特点是春天发芽初期叶片彤红,到秋天会变成黄色,拍摄于上海人民广场,拍摄时取逆光以天空为背景,体现叶片的脉络。不过普及性数码相机大都没有遮光罩,逆光拍摄时很容易出现光晕或耀斑等,需注意防止。红叶为静物,逆光拍摄可将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利用黑卡纸等遮挡在镜头上方会有所改善。
背景处理
拍摄红叶一般采用两种背景,一种是以天空为背景,大都为仰视拍摄或用中长焦镜头拍摄特写时采用,以天空作背景画面比较简洁明快。利用天空作背景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下蹲身体、仰角拍摄,以更好地利用天空,表现树木的轮廓;另一种是利用现成的其它背景,如树木的阴影、山坡的背阴处等。利用这些作背景主要是利用光线形成的明暗差异,要防止主体与背景混淆。
背景选择和用光有密切联系,如选择逆光或侧逆光时,红叶本身亮度较高,借助暗背景衬托,便于体现光影效果。拍摄特写选择暗背景,也便于体现红叶半透明质感。在逆光下拍摄,也可以利用逆光下的高山等作背景。如果是拍摄带有丛林性质的画面,最好取逆光比较高的角度,利用光线特征来防止树木之间的重合,同时也可以利用相对深暗的地面作背景。即使是普及型的数码相机,很多都有点测光,要是没有点测光功能,可以作曝光补偿负1挡处理,以免因暗背景影响而曝光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