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申奥成功,中国旅游业是受益最大的产业之一,将直接促进中国旅游产业在21世纪的前10年再上一个台阶。青岛市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惟一伙伴城市,其浮山湾将成为帆船比赛的分会场。因此,奥运会在给北京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给予青岛以极大的惠泽。如何充分把握和利用北京奥运的机遇,突出发挥青岛的区位优势、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未雨绸缪,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提升青岛旅游的国际形象和旅游产业水平,加快推进青岛建设中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步伐,其意义十分重大。
一、历届奥运会对举办国旅游业的影响
奥林匹克运动会对举办国旅游业发展的巨大影响,已为历届奥运会所证明。每一届奥运会都会给举办国在建筑、交通、市容环境等方面带来巨大效益,但奥运经济的第一受益者首先是旅游业。按照国际惯例,奥运经济的影响一般是10年的效应,也就是前7年、后3年。奥运经济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影响,还会因其经济发达的程度不同而取得的效果也不同。发展中国家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举办奥运会的经济收益,比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效果更加突出。值得注意的是,各届奥运会产生经济乃至政治收益的焦点往往集中在旅游方面。奥运会的最大特点就是集聚人群,促进消费,旅游是与奥运会关联度最大的产业之一。因此,举办国要取得经济上的真正收入,还应协调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旅游业,才是催化奥运经济的最大产业。也就是说,奥运经济的巨大效能,只有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才能取得最后的收益。这不仅在美国和欧洲各国,就是在亚洲的日本和韩国举办奥运会也同样如此,这些国家已有了很明显的例子。
奥运会期间最大的消费者就是游客以及一些参赛人员。主办城市可以在住宿、通讯、餐饮、门票、交通、纪念品、购物等方面获取大量的收益,比较成功的巴塞罗那、悉尼奥运会分别获得旅游收入30多、40多亿美元。旅游业毫无例外地成为举办国的重要外汇收入行业。巴塞罗那通过举办奥运会,按照当地人的说法,当地经济发展比正常速度提前了20年。目前,巴塞罗那已成为欧洲第三大旅游度假胜地。而澳大利亚旅游局(ATC)所开创的奥运旅游促销战略则被国际奥委会推荐为“今后主办国的角色模式”。用澳大利亚一位旅游官员的话来说,悉尼奥运会将澳大利亚的旅游品牌形象向前推进了10年。悉尼奥运会与旅游完美结合的经验表明,奥运会作为超大型“人文旅游品牌”,其对国际游客的吸引力超过当今世界任何超大型活动,其地位无可替代。具体来讲,奥运会对举办国旅游的积极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奥运会的举办能够提高举办国的知名度
对一个城市(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一个国家)来讲,申办奥运会的成功就等于获得了进入国际“一流城市俱乐部”的入场券,一次奥运会可使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从申办到举办后的数年之中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长时间、高密度、众多媒体的宣传将大大提高这个城市以及国家的知名度,通过各种媒体向世界所展示的、介绍的不仅是体育成果,更多的是东道主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历史、文化和民族,这非常有利于东道主城市和国家在国际社会中良好形象的确立。这个良好形象的确立则是任何传统的旅游促销手段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的。而且,对一个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一效果将更加明显,因为这种宣传会扭转长期存在的误解和曲解,展现一个新的面貌,新的形象。而这种知名度和良好的形象对发展旅游,特别是国际旅游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长时期受益的。
2.奥运会的举办会大大促进举办城市基础条件的改善
奥运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体育赛事,它的举办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不具备这些条件,或者不能承诺在规定期限内提供这些条件,是不能获得奥运会的举办权的。而这些基础条件,同时也都是发展旅游的基础条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经济能力的限制,在通常的情况下,往往是为了发展旅游而不得不首先考虑建造一些基础设施,以至于连一些一般基础设施也都冠之以“旅游”,如旅游机场,旅游公路、旅游饭店、旅游商店乃至旅游厕所,而为举办奥运会所加紧建设的基础设施正好为旅游的发展所利用。这些基础条件包括城市环境、城市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接待能力等,都是发展旅游业所必须的。
3.增加了新的旅游吸引物
就举办奥运会本身来讲,必须建造能够适应奥运会所需要的体育比赛场馆,必须建造适宜运动员居住、生活的奥运村,配备适应奥运会期间活动的大型奥运公园。除了原来曾经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之外,这些设施大多数要新建,有的则需要改建、扩建或完善。为了适应奥运会的新需求,这些场馆的设计会更有特色,会使用最现代的技术。这些设施在奥运会举办之后,就可能成为一批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新景点,在奥运会期间没有能够亲临现场的人则愿意另外找时间体会一下曾经出现过奇迹的地方。奥运村则会成为一个新的社区,新的旅游点。奥运公园会成为一个新的城市公园。与此同时,为了准备奥运会,举办城市还往往会在举办奥运会之前或同时举办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节庆活动或举办大型的会议,因此也一定会加紧建造一批重要的文化设施或大型的会展设施,例如大型的博物馆、艺术馆及其他表演艺术场所,这些设施本身就是旅游吸引物,从而形成重要的吸引力。
4.增加了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和能力
奥运会是世界体育明星的大聚会,这是无争的事实,但同时,现代奥运会还是世界媒体精英的大会战,似乎人们也没有疑义。在奥运会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在奥运会期间新闻界人士的人数超过运动员的情况。就一个城市来说,即使是首都城市,即使是世界上最大国家元首的国事访问,也不会把这样多的媒体吸引到一起,集中这么长时间,做这样密集的报道。而这些媒体,不仅覆盖的地域广,而且层次高,力度强,设备好,在本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突出的影响。实际上,在奥运会从准备到举办长达六、七年的时间里,的确能为旅游界提供结识新媒体、建立联系的难得机会,如果工作做得好,这些媒体对当地旅游宣传所起到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而且也为将来长期的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巴塞罗那和悉尼的成功经验都是在申办奥运会成功之后就制定直到奥运会后3~5年的旅游推广战略,将10~12年的长期旅游战略与奥运会的筹办、举办和赛后效益延续结合起来。在争论了三年、直到开幕前才仓促开幕的雅典奥运会在这方面显然来不及做出明智的选择。体育场建设的滞后和筹备工作的拖拉看似仅仅影响的是赛事的举办,它带来的深远影响其实远远超出一般的体育意义,而是直接关系到一届奥运会的总体效益,包括政治和经济效益。
旅游业是希腊国内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占希腊国内生产总值的18%,并且提供了80万个就业机会。在获得奥运会举办权之初,希腊有关部门曾表示,根据保守的估计,随着大批游客和观众的涌入,希腊旅游业收入届时将增长两倍以上。但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他们的估计过于乐观了。据希腊旅游管理部门统计的数字显示,2004年以来,前往希腊观光的游客不仅没有出现增加的迹象,反而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估计减少了6%至10%。同时,旅游收入也出现了大滑坡。另据希腊酒店联盟统计,与2003年同期相比,2004年前四个月,希腊各地酒店的入住率和预订率分别下降了10%至30%不等。具体到各个地区,尽管位于雅典的酒店曾被预测届时将人满为患,但奥运会举行时的指标显示,这些酒店的入住率和预订率较2003年同期都下降了10%左右。而传统的度假胜地罗德岛和克里特岛相同指标的降幅竟然达到了近20%,北部地区的降幅则高达30%。就体育本身而言,尽管雅典奥运会最终被评价为一次成功的奥运会,但2004年雅典奥运会期间,希腊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却不增反降,奥运成了希腊旅游的“滑铁卢”,这成为历届奥运会中少见的一个反常现象,很值得研究。我们认为造成这一反常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未能有效地把奥运会与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
2004年,奥运会又回到了它的诞生地——希腊雅典。与前几届奥运会浓厚的商业味道不同的是,希腊政府希望把雅典奥运会办成一届独特的、真正意义上的奥运会,提出“拒绝奥运会商业化”的口号,意在区别于前几届奥运会的商业氛围。然而,雅典奥运会在走出了“尤伯罗斯模式”的保护伞的同时,却又陷入“蒙特利尔陷阱”。完全靠政府投资办奥运,使得各项投资严重不足,而对奥运旅游的形象宣传同样由于资金原因很不到位,未能充分利用奥运会的契机,有效地把奥运会与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整体上宣传希腊的旅游有目的地形象的目的远未达到。
2.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奥运旅游的需要
希腊政府在筹备奥运会的过程中,忽略了对希腊各个旅游胜地之间,尤其是与雅典之间的交通建设,使游客从一地前往另一观光地往往需要在旅途中花费大量时间。这种不良的“旅行性价比”,使得希腊在奥运年丧失了大量游客。
3.协调与监管工作不力,造成旅游市场环境混乱
在雅典奥运会举行前,人们听到最多的就是关于它的负面报道,由于各方面协调与监管工作不力,使得希腊的旅行社、宾馆价格出现了非理性暴涨,而雅典奥运工程项目严重滞后则造成了城市环境混乱不堪。几乎所有旅行社的旅游指南手册上每条线路标注的价格都注明“此价格8月无效”。一些饭店和旅馆更加贪婪,基本都将原价格翻番乃至更多,普通的标间价格往往达400~500欧元。所有这些使得当年到希腊的旅游人数比2003年减少大约15%。
4.旅游服务质次价高
目的地旅游服务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也左右着游客的数量。洛杉矶和巴塞罗那的教训表明,目的地旅游服务质量差,也会对奥运旅游产生负面的影响。但雅典并没有吸取洛杉矶和巴塞罗那的教训,当地旅游服务在奥运期间的质次价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游客的流失,而回头客也越来越少。雅典的出租车司机在3月的大选前例行罢工,其要求中有一条是请政府不要严格规定出租车安装计费表,以使他们在奥运期间赚一把。国家旅游组织主席哈瑞·科克希斯指出:有些业主目光太过短浅,总想在奥运会期间大发一笔,这样往往会吓走游客,直接影响到奥运会以后旅游业的增长。
游客的减少和有效消费的减少大大影响到整个雅典奥运会的收益,门票买得少直接造成冷场和减少收入,不少游客被迫缩短行期、投靠亲友、选择邻国,将一些消费转移或者抑制了。当然这些情况可能直接与安全形势严峻有关,不完全是高价消费带来的。
二、影响奥运旅游的相关因素分析
从旅游经济本身的运行规律和特征看,旅游经济主要受到:整个社会经济水平的制约;旅游接待国政治环境的稳定与否的制约;国际政治大环境的制约。
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规定,举办奥运会的国家和城市必须具备:社会政治稳定;体育场地设备齐全;有经济保证;国际交通便利;有各种先进的通讯、信息设施;有安全保证;文化艺术发达;主办国有举办大型国际比赛的经验;具有体育赞助的能力;主办城市现代化,并具开放型;城市美化,环境优雅等条件。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付磊博士在发表的“奥运会旅游的国际比较和启示”一文中指出,奥运会旅游获得成功应该具备以下条件:(一)外部环境因素,包括:1)国际形势和平稳定,没有战争、恐怖活动或其他突发性事件的冲突;2)主办国没有主动或被动进行敌意的行动,与其他国家友好共处,不招致政治抵制;3)国际旅游继续保持增长趋势;4)与国际旅游的主要客源地路途适宜,交通便利,费用合理,信息沟通顺畅;5)主要或潜在的客源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6)与主要客源地的货币汇率稳定,或者主办地货币相对贬值。(二)内部环境因素,包括:1)国内政治稳定,社会发展,经济增长;2)国民支持奥运会,对奥运会相关旅游者友好;3)主办地旅游资源以及旅游服务的“硬件”和“软件”有吸引力;4)基础设施完善,外部和内部可进入性好;5)物价不发生非常规性上涨。(三)主观能动因素,包括:1)奥运会本身主题鲜明,定位有特色,组织出色;2)奥运会相关设施建设没有对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造成明显的干扰,努力避免或减小奥运会的“挤出效应”;3)积极的奥运会旅游服务行动,例如交通、餐饮、住宿、购物等,时间涵盖会前、会中和会后,并引起旅游界的积极反映;4)有效的形象塑造,地域特色与国际趋势相结合,奥运会形象、主办地形象和旅游目的地形象三者协调统一;5)有效的市场促销和公关运动,例如赞助商的积极配合和媒体对奥运会的正面宣传等;6)奥运会结束后,主办地吸引力的有效强化和保持;7)对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有力,例如节庆旅游、会展旅游、体育旅游等。
表1 过去9届夏季奥运会旅游者人数
年
1964
1968
1972
1976
1980
1984
1988
1992
1996
2000
有利因素
|
不利因素
|
住宿安排点
|
抵制奥运会
|
简化的入境手续
|
控制入境
|
税免
|
不利竞换率
|
集体门票销售
|
奥运会令人质疑的可行性
|
门票分配系统混乱
|
|
价格欺诈
|
|
交通拥塞,停车方面的问题
|
|
难懂的路标,烟雾 |
年
|
城市
|
出售给各国的门票(%)
|
主办国观众比率(%)
|
1972
|
慕尼黑
|
68
|
0.99
|
1976
|
蒙特利尔
|
42
|
1.70
|
1980
|
莫斯科
|
55
|
0.35
|
1984
|
洛杉矶
|
69
|
0.38
|
1988
|
汉城
|
84
|
1.32
|
1992
|
巴塞罗那
|
50
|
0.64
|
1996
|
亚特兰大
|
62
|
1.23
|
2000
|
悉尼
|
66
|
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