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文化中原 >> 往事如风 >> 正文
梅兰芳的开封赈灾义演
http://www.hnta.cn 2009-1-6 来源:河南日报 点击:
    梅兰芳为人一向谦和,虚怀若谷,从不恃才傲物,耍“角儿”的派头。他此行开封,有来有往,并遵从梨园界“行客拜坐客”的风俗,除了对当地要员、记者的走访回拜外,对开封演艺界知名人士以及这次义演给他做“底包”的华光戏院艺人们,也都做了拜访。来不及登门拜访的,还借当时的《河南民报》刊登启事声明,“敬祈亮察”。据当时的报刊记载:“梅所到之处,万人空巷围观,每至一家门首,市民隔窗相窥,人头累累然”。梅兰芳的这些举动,虽属细枝末节,却给河南人民留下极好的印象。
    梅兰芳对此次演出非常重视,组团阵容强大。从剧目的安排上看,也是非常过得硬的,均是梅派“看家宝戏”和“秘本真传”。原拟梅兰芳义演三日,但经汴市观众一而再、再而三地挽留恳求,最后增至11天。笔者对当时的戏单和报刊广告详细核明,有两天还加了日场戏。这11天的演出戏码为:
    6月23日《洛神》,6月24日《宇宙锋》,6月25日《奇双会》,6月26日《霸王别姬》,6月27日《凤还巢》,6月28日《西施》,6月29日《牢狱鸳鸯》,6月30日《木兰从军》,7月1日日场《红线盗盒》、晚场《太真外传》,7月2日 日场《刺虎》、晚场《抗金兵》,7月3日 《四郎探母》。 
    梅兰芳 照片 资料 开封 赈灾义演每场戏,少则三个半小时,多则四小时之久。梅兰芳每天都登场,而且均是大轴,从未偷工减料,而是认认真真、本本分分地演出。当时的报刊评价曰:“梅博士自开演以来,所演者皆是生平最得意之拿手佳剧。戏虽重头,演时吃力,然梅君为报答各界雅意起见,不辞艰辛,特别卖力。”
    开封地处中原,当时为豫省首府,又是中国重要城市之一。这里是宋元杂剧产生的摇篮,堪称“戏剧之乡”,是个“戏窝子”,曾接过许多名班高手,如言菊朋、刘奎官、汪笑侬、贺桂福、马连良、谭富英、李洪春、李万春、高庆奎、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李世芳、芙蓉草、毛世来、小杨月楼、吴素秋以及当时“文明戏”中的精英白杨、崔嵬、张瑞芳、马彦祥、宋之的、贺绿汀、王震云、陈凝秋、丁里、载涯、丁尼、欧阳山尊、朱嘉等来献艺,开封的观众是见过大世面的,戏并不好唱。而以上所提诸君,演出声势效果均不能与梅兰芳此行同日而语。
    梅兰芳此次在汴义演,不仅技艺精湛,使观众大饱了眼福,而且艺德很高,处处为观众着想,善解人意,给开封人民留下极深的印象。如此次演出因是赈灾义演,故票价颇高,分为五等:一等5元,二等4元,三等3元,四等2元,最后一等为1元5角。许多平民百姓,虽然渴盼一瞻梅君台上风采,却因囊中羞涩而不能如愿,故纷纷致函报馆和游艺会,要求减低票价。有关人士与梅兰芳商谈,梅兰芳欣然应允,除一等票价不变外,其他等级均降低了一元钱。再如戏演到第10场,已经是续又再续了,但仍不能满足广大观众的要求,又接到许多信函强烈要求多续几日。梅兰芳虽然赴俄日期将近,不便延留,但毅然决计再续最后一日,与王又宸联袂主演了一场《四郎探母》,以谢观众。同时,梅兰芳将这场戏的全部收入都捐赠给了在开封谋生的京剧界的穷苦艺员……
    梅兰芳的高风亮节,不仅感动着开封的每一位民众,也深深感染了政府的一些要员。本来,某些官员是可以凭一枚“游艺会指导员”的徽章免票观剧的,但基于梅兰芳的种种美德,省政府主席刘峙率先退回“总指导员”的徽章,并亲购特等戏票数十张分赠官员。继而绥靖公署参谋长、省政府秘书长、地方法院院长、农工银行行长等人也纷纷退回“指导员”徽章,表示“愿购票观剧与平民同等”。
    河南赈灾委员会赠送梅兰芳缎匾一方,呈橙黄色,黑丝绒镶边,下垂彩流苏,高三尺,宽二丈余,横书八个大字:“灾民受福、德音孔昭”。

共2页  1 2
作者:石磊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