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可·波罗与中国尤其与开封颇有渊源。
千年前的北宋,国家基本统一,生产力长足进步,社会与民生相对稳定,都城东京(开封)的繁荣更趋于巅峰,人口有150万之多。当时的科举制度令莘莘学子脱颖而出,涌现出王安石、范仲淹、司马光、苏轼、欧阳修等一批成就显赫的“官员文人”。
经真宗、仁宗、英宗至神宗,由于外族不断入侵和官僚集团的腐败无能,北宋逐渐陷入困境。神宗1069年,王安石推行新法,但因保守势力反对,变法终告失败。从哲宗起,北宋开始走向衰亡。1127年,金军攻克东京开封,掠走徽、钦二帝及大量财物,北宋宣告灭亡。一个曾经强势的王朝虽然消失了,但开封的辉煌与影响犹存,它依然拥有无限的人文魅力,也吸引着万里之外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目光。
马可·波罗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富商之家,其父亲长年奔波在外见多识广。少年时代马可·波罗就常听父亲说,在遥远的东方也有一个水城,它是中国的东京开封。他父亲曾见过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知道开封城河流湖泊众多,有“满城宋韵半城水”之称。汴河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两岸商铺相连、人流如织,中国的建筑富丽堂皇、别具情调。
父亲的话令马可·波罗对中国和开封心往神驰,1271年,他兴致勃勃地随父离开意大利,经过十几个国家,1275年到达上都(北京)。被元世祖忽必烈破例封为行署都尉和钦差。聪明的马可·波罗很快学会了蒙古话和汉语,他借巡视各地的机会,走遍了中国的万水千山。
1284年,30岁的马可·波罗从黄河源头沿河而下,到达梦寐以求的开封。马可·波罗走街串巷四处穿行,饱览了开封景色和风土人情,他被开封的人文景观深深吸引了。1295年,马可·波罗离开中国返回故乡,写成《东方见闻录》一书,对开封极尽赞美之词:“中国是最美好的国度,对我印象最深的是河南首府开封。开封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这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古都,至今还居住着十几个国家的侨民,天长日久,他们的后代由外国人变成了中国人……开封城周围百里,有护城、堤城等三道城,朱仙镇、陈留、陈桥、仪封是它的卫星城。城东南有古吹台,是师旷奏乐的古迹。繁塔非常优美,大相国寺为北齐建筑,北宋皇宫保留很好。开封有汴河直通运河,北连通州(北京)、南通杭州,城内六条水系,和我的故乡威尼斯何其相似乃耳!”
前些年《纽约时报》曾刊登美国记者尼古拉·克里斯多夫一篇时评《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文中写道:“11世纪时,开封是中国宋朝的都城,人口超过100万。与之相比,伦敦当时仅有1.5万。如今保存在北京故宫的17英尺长的张择端名画《清明上河图》,展示了古代开封的热闹繁华。所以它引起13世纪大旅行家马可·波罗的瞩目,从其著作中我们也可领略到他对开封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