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又称冬节、大冬,俗话说“冬至大如年”,冬至是民间流传已久的一个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一般在腊月二十二前后,历书上说“寒气已极,故曰冬至”,冬至这天的白昼最短。冬至作为一个节令,由来已久,在西周已形成风俗。南北朝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南人冬至岁首,不诣丧家;若不修书,则过节束带以申慰。”北宋时期,把冬至看得跟过年一样重要,在当时的京城开封,人们用各种仪式欢度冬至,非常有趣。
在北宋时期的京城开封,人们把冬至与春节、中秋节看成是一年中的三大节。孟元老在他的《东京梦华录》中说:“……冬至,京师(开封)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因为当时开封百姓非常重视冬至这个节日,于是,冬至的前夜被称为“夜除”,习俗和除夕之夜差不多。当时的史料记载,北宋时,冬至这天做生意的人都暂停了各自的生意,大家“垂帘饮博,谓之做节”,尽情欢乐。当时,开封人在冬至这天要吃馄饨,开封城里流传有“冬馄饨,年馎饦”的俗话。当时,开封城里的贵家富豪把馄饨做成各种颜色,放在金银器中,称之为“百味馄饨”。由于冬至的时候家家户户吃喝玩乐,到了春节时,有的人家就显得财力不及,于是,过春节时就未免捉襟见肘了,所以,当时的开封城里就有谚语说“肥冬至,瘦年”。当时的开封还流传有这样的俗语:“新年已过,皮鞋底破,大担馄饨,一口一个。”除了吃馄饨,北宋时期的开封人过冬至还有别的风俗,比如迎日、戴一阳巾、荐黍糕、献冬至盘等。
北宋的朝廷也很重视冬至,冬至这天,百官要穿着崭新的官服去朝贺天子。“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