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喜欢唐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称为“三李”,三李中二李都是河南人,李商隐自幼由河内即河南泌阳来郑州,住在老城西大街直到死。
所谓老城是指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重建的,面积有3.25平方公里,在3600年前的,面积25平方公里的商城之内。老城重建有四条大街:敏德街就是现在的东大街,里仁街即现在的西大街,现在的南北大街,唐时叫咸宁街和清平街。
在李商隐居住的里仁街向西南的城墙上修有一座夕阳楼。夕阳楼是座景观建筑,平日里供人登高望远、休闲聊天的游乐场所。
李商隐生于唐中叶之后的公元813年秋,虽居郑州,但长期在外地做幕僚,一生不得志,终年潦倒,46岁闲居郑州卒,葬于荥阳。比“鬼才”李贺多活9年,李贺死时才37岁。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年)三月,萧浣为郑州刺史,他下令在郑州西南角城墙上建起一座供人休闲游乐的楼阁,取名夕阳楼,李商隐为夕阳楼赋诗一首,也叫《夕阳楼》。李商隐时为萧浣幕僚,出谋划策,写个总结,拟个报告等,有时也贴身随郑州刺史接来送往、游山玩水。那一天,李商隐随萧浣登夕阳楼,他登高望远,不知怎么就想到了自己的身世,一阵悲凉,诗就从心头涌出,这一涌不当紧,就留下了个千古名篇《夕阳楼》,后人将诗刻到石碑上留存。胜过他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夕阳楼》写道: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郑州有夕阳楼,又因李商隐《夕阳楼》诗,所以《四库全书》载:自唐后,全国为夕阳楼“配对”的,有包括岳阳楼、黄鹤楼等名楼270座。可见影响之大。夕阳楼在郑州,也有说在荥阳的,其中《全唐诗·夕阳楼》题下原注:“在荥阳,是所知今遂宁萧侍郎牧荥阳日作矣。萧侍郎,萧浣也。”“牧”,是做官。之所以说在荥阳,因唐天宝至乾元年间,一度将郑州改为荥阳郡,故有此注。到了明清,郑州改为州,明嘉靖《郑州志》载夕阳楼“在州治西,今废,有唐李商隐诗,尚存石刻”。清初文坛领袖王士祯有诗《过郑州》也写夕阳楼。诗曰:
野塘菡萏正新秋,红藕香中过郑州。仆射陂头疏雨歇,夕阳山映夕阳楼。
王士祯过郑州先游郑州八大景的凤凰台赏荷,这里的50余亩荷花池原是明代阴化阳私家花园,小雨中又游在今圃田东北魏皇帝赐予李冲的十八里仆射坡,这才去看了郑州老城墙上已是残垣断壁的夕阳楼。
郑州1913年撤州改郑县,民国《郑县志》载:“在州治西城上西南隅,有唐李商隐诗刻石,今废。”1983年秋,郑州文物普查,在夕阳楼原址发现残断的夕阳楼碑碣一通。发现残碑的地方距李商隐曾居住的里仁街即现在的西大街不足1里地。(摘自大河报,在原文基础上略有改动。图片来源网络,与原文无关)